所以,洪武三十一年,20岁的朱允熥、13岁的朱允熞和7岁的朱允熙呢?总不会也是年岁太小夭折了吧?
朱棣沉痛一点头。
?!
朱元璋眉头一竖,不等朱元璋开口,朱棣赶忙说道:“允熥……起兵了。”
朱棣的表情很是真挚。
可朱元璋不信。
起兵?
这不可能。
朱元璋可是知道,允熥那孩子生性乖巧,生母早亡,生母亲父早亡,生母亲长兄还早亡,生母亲次兄亦早亡。
也就是说,朱允熥,母族没人,没有助力。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熥的母亲,是常遇春的长女,生下朱允熥半个月后便撒手人寰了,时年二十四岁。
而她的父亲常遇春,洪武二年暴卒军中,年仅四十。
当时朱元璋听闻此事,大为震悼,亲自出奠。
可到常遇春的儿子时,便不是那么回事了。
洪武二十一年,凭借父亲的功勋获封右柱国、郑国公的常茂,因罪贬去龙州。
同年,常遇春次子,常茂二弟,常升,钦承父业,改封右柱国、开国公。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去世。
洪武二十六年,常升卷入“蓝玉”案,被坐诛。①
自此,常家无人。②
所以起兵?养在深宫的允熥起兵?
朱元璋不信。
没有母族相助的他拿什么起兵?
他的妻族吗?
朱元璋想起朱允熥的妻子,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
兵马指挥司,负责负责京城的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囚犯、火禁等事。
若说赵思礼助允熥起兵,还不如说允熥学戾太子,以囚犯起兵呢。
朱元璋紧盯朱棣,可朱棣神情未变,只接着说道:“允熞好金石。”
行了,朱元璋懂了。
有过一个嗑药磕死的荒唐儿子的朱元璋很有经验。
不过,“咱不是说了不准再行此事了吗?”
朱棣无奈,“是啊,也不知允熞是如何想的。”
如何想的?
朱元璋冷笑一声。
至于朱允熙……
“允熙年纪也小……”
说实话,有点牵强,但朱棣相信,他爹会顺着台阶下的。
果然,他爹没有说什么。
只是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问他:“允熥他们都没了?”
朱棣没有回答,只说道:“允熥起兵战败了。”
父子二人四目相对,在昏暗的灯光下谁都没有躲闪。
半晌,朱元璋问道:“真的起兵了?”
朱元璋意有所指。
“当然。”这回朱棣直接回答了,“那时世事艰难,不起兵,便要死。”
朱棣也意有所指。
听到这话,朱元璋再次陷入沉默,但很快,朱元璋就笑着拍拍朱棣的肩膀,说:“好儿子,难为你了。”
自那天之后,朱棣父子二人便不再说大明相关事宜,只商讨怎么在餐厅再创辉煌了。
而朱棣、朱元璋父子二人态度的转变,有许多因素存在,但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听尽野史、传播谣言、藏不住话、非常好诈的店主人牧以茹了。
在朱棣刚来的那个夜晚,他就找店主人问过,为什么是找他来,而不是他父、宋祖等人。
当时,朱棣问“是因为我杀侄篡位”时,店主人毫无反应。
在回答他的问题时,也只是一味地夸耀他的功绩,丝毫没有对“杀侄篡位”的疑惑与不解。
那时,朱棣就知道,朱允炆的事没瞒住,他的上位史也没瞒住。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店主人还是邀请了他,那是不是说明,他的功绩与杀兄逼父的唐太宗一般?甚至……更好?
听到了“远迈汉唐”这句话的朱棣在心底想着。
然后,不出三天,朱棣就发现,是他想多了。
看看那贞观朝被店主人熟知的名臣武将,再看看永乐朝被店主人熟知的宦官内侍,朱棣就知道,他对他们永乐朝臣抱了太多不该有的期望。
但是没关系,他们的火铳、震天雷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随着大明火器的大发神威,朱棣的心也一点一点静了下来。
——除了从店主人处听到坏消息时。
说实话,朱棣来餐厅这么久,也就只有他刚来那天,从店主人口中听到了一些夸赞,还是伴随着“秘密暴露”的愤怒与惶恐听的。
那时的朱棣,自然以为店主人所说皆是史实,所夸皆是真话。
然后朱棣就听说了“朱元璋诛方孝孺十族”的故事。
方孝孺,方克勤之子,其父因“空印”事获罪处死,但这并不耽误他爹朱元璋很欣赏他。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受人举荐被他爹召见,他爹当场对他大哥说:“这是人才,要用他到老啊!”
后来方孝孺被仇家牵连时,也是他爹朱元璋在卷宗上看见了他的姓名,才将他释放的。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又受人举荐,他爹也还记得他,并说:“现在还不是用孝孺的时候。”
然后给方孝孺安排了一个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儒学生员讲学。③
就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君臣情,在店主人那里的结局是——诛十族。
那一刻,朱棣就知道,他爹替他担了骂名。
但没关系,朱棣愿意保守秘密,不让他爹知道这个残酷的结局。
可惜,朱棣守住了这个秘密,没有守住起兵的秘密。
在看过热闹的第二天,朱棣收到了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肯定:“明皇,800打50万,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