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赵括他……”
朱棣以一个保皇党的姿态,熟练运用春秋笔法,诉说了李景隆的一二三事。
随着事故的堆叠,朱元璋的手越攥越紧,直到咔嚓一声,手腕粗的树枝断了。
朱元璋突然打断朱棣的话,问道:“那时候允炆在干什么?”
“听说在仿《周礼》改官名、宫名和殿名。”朱棣满脸无辜。
“哈哈……咳。”墙外传来突兀的笑声。
“要笑便笑吧唐皇,不寒掺。”墙上的刘彻说道。
“汉皇在叫我吗?”牧以茹身边的防毒面具出声问道。
“……”正笑得开心的刘彻突然不笑了。
“要笑便笑吧汉皇,不寒掺。”墙内的朱棣说道。
“哼……哼……”明朝天家父子居住的院墙外疑似出现了大量摩托车。
那些摩托车还很有修养,哼哼几声就停了下来,“哎,兄弟,兄弟,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不得不说,牧以茹在传播文化这方面很有一手,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武夫都知道主要矛盾了。
对此,某位只识正楷、行楷,不识秦篆、汉书的不具名武夫“羞愧”一笑。
“除了改名,那皇帝就没做别的了?”大人有大量(×)的刘彻将话题扯了回来。
突然极好说话的朱棣也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好似还改了田制。”
“田制?不会是井田制吧?”墙外的摩托车突然会说话了。
朱棣没有回答,只一副“坏了,有内奸!”的姿态看向墙外。
从飘在半空中的刘彻神情知道答案的摩托车们转变音效:“哈哈哈哈!”
“爹,就是这样。”朱棣语毕总结。
刚开始朱元璋还以为朱棣说的是赵括的事就这样,可是一看朱棣那满脸无奈地向墙外示意的表情,朱元璋想起了他刚来那天的事。
当时,老四说他“频频在秦皇、汉武与太宗面前难堪”。现在,朱元璋是真的知道这是个怎样的难堪法儿了。
看着墙上的汉武帝,窗边的唐太宗,和那两位身高稍矮的不知名女郎,朱元璋并不想知道其他几人在哪里。
可惜天不随人愿,无风自动的窗帘后露出了那几人的身影。
“……?”在窗边与曾大父相对品茗的嬴政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视线,他有些疑惑地举起茶杯,向朱元璋遥敬。
“……”朱元璋露出一个微笑,扔下手中碎成一段一段的木棍,向秦始皇和秦昭襄王拱拱手。
朱元璋转过身来,不动声色地深吸一口气。
“那赵括,是谁。”
“是九江。”看着朱元璋的神情,朱棣小心翼翼地说道。
“九江?保儿的长子九江?”
保儿,大名李文忠,朱元璋次姊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甥。
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亲戚们也都不怎么富有,只有次姊家能吃得起饱饭。
刚好,次姊夫也是生性友善之人,他们一家时常接济朱元璋。
也是因此,朱元璋与李保儿他们家格外亲厚。
待到元末战乱,李保儿他家先遭旱灾,再遭瘟疫,而后又逢乱兵入境,无可奈何之下,李保儿一家逃离家乡,前往淮东避难。
这一年,是至正十年。
至正十二年,朱元璋次姊去世。①
至正十二年十一月,朱元璋次姊夫李贞听说朱元璋在滁阳郭子兴手下当将领,便带着幼子李保儿投奔朱元璋。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李保儿父子餐风饮露,披星戴月,也曾数次命悬一线。
那段时日,他们除了赶路,便是祈求老天保佑。
而老天也好似真的保佑他们了。
至正十二年十二月,李保儿父子平安抵达滁阳,见到了朱元璋。②
长久未见的舅甥二人见面大恸,抱头痛哭。
也是自这天起,李保儿开始跟随朱元璋。
这一跟便是32年。
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
两年后,李文忠长子李景隆承爵。
李景隆,小名九江,深受朱元璋喜爱。
在承爵后,李景隆曾多次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也负责过与西番的茶马互市,后来,更是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③
当然,这是洪武朝的事。
所以,“你是说九江是赵括在世?”
朱元璋不信,怀疑朱棣还在蒙骗他。
“九江是谁啊?九江是谁啊?”窗边那个矮矮的防毒面具急声问道。
“是李景隆。”一个好心的永乐朝将士小声回答她。
“哦!是他啊!”矮子恍然大悟。
“……”等级提升了就是这点不好,离那么远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刘彻转过身去,替朱棣激动问道:“店主人知道李景隆?”
不容易啊,店主人终于知道一个明朝将领了!
“知道!是大明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