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小说,页数还不少……真想不到副队会看这类书。看看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吧。”顾淮均初次点开这本电子书时抱着简单的好奇心,“呃,一个字也看不懂,全是俄语。翻译一下看看,这机翻的质量也不太行……”顾淮均冥思苦想,最后得出了一个解决方法——让终端朗读,再通过Lingua翻译。在和彦没有来访的好几天里,他就这么大致听完了一整本书:
勃兰登城坐落在北郡的东海岸,迎北极寒流而屹立于常年大风中。这曾是一座以科技闻名的新兴城市,与太平洋彼岸的国度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这里的港口十分繁忙,日夜来往的船舶上大多运载的是这座城市不能自足的基本生活资料——昂贵鲜少的肉类和有机蔬菜,这些是供给富人和研究所的;廉价的合成肉和车间培育的食用型植物,这些是供普通民众消费的;当然还有不少衣物和初级日用化工产品。这样一座城市既没有足够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突出的经济功能,却在当时仍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定居。对于那里的学者来说,勃兰登城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最佳研究所选址之一,极大地便利了他们对北极圈的科考活动;而对于其他市民,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常年凉爽的气温,吹散雾霾的大风,还算干净的空气——在全球温室效应与大气污染严重的困境中属实是难能可贵。尽管在那里的日常开销会比一般的城市要高上不少,不过人们权当作是对健康的投资了。
作为一座科学之城,勃兰登以北极圈生态研究与开发闻名。当时,严重的温室效应已然不可逆,各种污染指数超标已成为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人口过剩与能源危机更是日趋显著,这颗星球上的人们不得不接受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的事实并为此寻找人类未来的出路。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在宇宙中探寻新家园;留下来的人则尽力研究各种方法以求走出窘境,在北极圈内建设新聚居地的设想便是其中之一。怀着相似的想法,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不分国籍,也不分政治立场,在勃兰登的大大小小的研究所里共同为人类的延续而努力。最终,这群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可行性尚佳的方案,但美中不足的是,如何解决这座未来之城的能源问题仍无定论。有人提出过构建以核能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体系,但考虑到大规模热核电站所排放的废热对极圈环境的破坏,这一方案被搁置一旁;也有人提出过缩小聚居地规模,严格计划分配能源的使用,但这一方案显然不能让政客们满意,自然也就行不通。于是勃兰登城的科学家们决定把他们现有的成果和问题公之于全球,希望能集思广益,得出一个更加实际、完美的方案。
勃兰登的北极圈开拓项目是潜力巨大的,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很快,各种方案纷至沓来。在众多提案中,有一份因其异想天开,或者说近乎疯狂的构想而被公众热议——这份方案建议在原有的水下聚落基础上纵深发展,利用地热为整座城市供能;其争议之处在于要通过海底钻井突破平均厚度为6公里的洋壳直达软流层来持续稳定释放地热。这个想法首先遭到了霍奇·列加索夫,北极圈项目的主要领头人之一公开的强烈反对。他与他的妻子乌拉娜·卡列尼娜,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教授,通过AI模拟并指出凿穿地壳将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起初还有不少人发声有AI辅助,凿开地球值得一试,但在看到列加索夫给出的数据之后,这类声音便就此绝迹——即使有最高精度的智能,人类也不可能完全掌控地球。直到最后勃兰登的科学家们也没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于是他们决定走回老路,限制新城市与核电站的规模,希望这套方案能得到各国的支持。所幸,这一项目得到了不少投资,建设工程也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
然而,某个国家自恃高度发达的科技,秘密地实施了钻井工程。
数月之后,突然出现并持续异常活跃的地震最终引起了大西洋沿岸各国的注意。经过一番调查,深藏在大西洋底已接近竣工的钻井工程最终被暴露在全球愤怒惊诧的目光之下。世人谴责,痛斥,迫令始作俑者停止这一疯狂的行径,但得到的只有傲慢与强硬的回应。其它国家,有的已进入紧急状态,着手应对可能到来的灾难;有的仍泰然自若,照旧运行着。
勃兰登城的学者们迅速采取了措施。在霍奇·列加索夫的带领下,他们立即叫停了北极聚居地的建设工程,紧急撤出核电站中的待启用的核原料并妥善保存;而后,他们转而研究对策以应对AI所能预测的最为消极的状况。他们一边毫无保留地与外界交流最全面的抗灾措施,一边呼吁俄政府着手建设避难所。很快,西伯利亚所有的大中城市旁都出现了不少地上的、地下的避难设施。尽管并没有得到更多重视,勃兰登城的学者们向全国倡议试行紧急条件下的生活,他们自己则身先士卒,一步一步地完善避难所中的自给循环生态。
不久后,传闻大西洋底的钻井工程已全部完成,而此前种种的末日预言现在似乎看不到一点苗头,人类在掌控地球的进程上再进一大步。但就在绝大多数人开始认为末日论不过一派胡言的时候,灾厄毫无征兆地自大洋之底喷涌而出。
火山喷发,高温难耐,海平面疯涨,频繁的海啸,地震,酸雨……史称“大灾变”的浩劫持续了十余年。灾变末期,随着气温回落和几乎密不透光的云层笼罩全球,地球进入了寒冷期。
最后幸存下来的人类瑟缩在地下,战战兢兢地活过今天,诚惶诚恐地等待明天。等到周遭的一切似乎终于都平静下来了,人类从地下爬出,只发现一片灰蒙蒙的荒芜与废墟。
勃兰登城的人民所看到的景象也大抵如此——他们回到地表的时候,满目只有冰冷的白色和突兀的山石。原先的勃兰登城已倾颓,大半浸没在浮冰连片的海水中。尽管这十分令人错愕,令人难以接受,但所幸他们还有避难所,勃兰登还未消亡,它仍在地下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