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御花园,空气湿润而清冷,草尖挂着露珠,轻风吹来,有淡淡的花香与草木的清新味道。
叶绾绾沿着铺满青石的小径缓缓而行,晨风拂过她耳畔,带来微凉的触感,让她紧绷的神经略略放松下来。
就在她沉浸于这片短暂的宁静时,前方忽然传来一阵清脆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方脸阔嘴、神色严肃的嬷嬷从转角处出现,目光犀利地向她投来。
叶绾绾心头一跳,下意识地停住脚步,看清对方模样。
来人四十多岁的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右耳上戴着一只深色的磁石耳坠,袖口处则别着一枚印着花纹的话本书签。
她的目光凌厉又深沉,仔仔细细地将叶绾绾上下扫视了一遍,才缓缓开口:“奴婢见过绾嫔娘娘。”
声音低沉平淡,却带着一种难以忽视的威严。
叶绾绾心中一紧,虽然不认识眼前这人,但凭着本能,她立刻明白了对方的身份必定不一般。她赶忙轻轻欠身行礼:“见过嬷嬷,不知嬷嬷如何称呼?”
对方目光依旧锐利,略带挑剔地上下打量她片刻,方才开口道:“寿康宫的崔嬷嬷,专管宫里规矩,娘娘入宫时,难道无人教过吗?”
叶绾绾暗自吃惊,这便是秋云口中曾提过的、能影响太后情绪的崔嬷嬷。
她压下心底一丝紧张,面容镇定,语气恭敬:“原来是崔嬷嬷,臣妾刚入宫,规矩确实不太懂,若有失礼之处,还望嬷嬷见谅。”
崔嬷嬷眼底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忽然冷笑一声:“不懂规矩,倒还能在宫宴上得陛下青眼,看来绾嫔娘娘还真是不简单呢。”
叶绾绾一愣,随即心底警铃大作,知道这是在试探她。她微微低头,声音平静而克制:“嬷嬷过奖了,臣妾只是运气好些。”
崔嬷嬷眉梢挑了挑,语气带着几分凉意:“后宫里靠的可不是运气,娘娘应该明白,光靠陛下一时的宠爱,是走不长远的。”
叶绾绾轻轻咬住下唇,沉默片刻,抬起头来,语气坚定了几分:“嬷嬷教训的是,臣妾也知道在宫中立足并不容易,只是眼下才刚开始,总要摸索着往前走才是。”
崔嬷嬷听她这话,眼底的神色微微有了些变化,似乎对她的反应稍稍有了些意外与欣赏。
片刻后,她语气稍缓:“你倒是比我想象的沉稳些。”
说着,崔嬷嬷缓步上前几步,目光扫过叶绾绾的脸庞,似乎想要看穿她的内心:“宫中人心难测,你入宫才短短数日,就险些丢了性命,这些事你可都记得?”
叶绾绾垂下眼眸,压抑着心底涌起的一丝慌乱,低声道:“臣妾确实有所不记得了……但日后定会加倍小心,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崔嬷嬷盯着她看了片刻,嘴角忽然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色:“既然你还能这么平静地站在这里,看来是比之前明白些事了。”
叶绾绾微微一顿,随即轻声回应:“臣妾知道,只有谨慎些才能活得更久。”
崔嬷嬷点了点头,袖口的话本书签随着她的动作轻微晃动,她忽然压低声音道:“你也不必过于害怕,既然醒来了,就好好在宫里活下去。太后虽然严厉,却也不是不讲情理的人。”
叶绾绾听得心头一震,敏锐地捕捉到了崔嬷嬷话中的深意。她沉思片刻,轻声道:“嬷嬷所言,臣妾记下了。”
崔嬷嬷满意地点点头,微微侧身,目光望向远处的宫墙:“宫里日子看似平静,实则步步危机。你且记住,做人不可太过张扬,也不可太过低调。”
叶绾绾静静听着,将这句话仔细记在心底,她知道眼前这个人或许比自己想象中更复杂,既不能完全相信,却也绝不能轻易得罪。
她缓缓抬头,主动开口问道:“多谢嬷嬷指点,不知嬷嬷为何会愿意提醒臣妾?”
崔嬷嬷微微挑眉,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赏与锐利:“因为宫里需要的人不是只有傻气的妃嫔,若你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对谁都有好处。”
说完,她便转过身去,步履平稳地朝御花园深处走去,身后的耳坠在晨光下轻轻晃动,磁石上折射出幽幽的冷光。
叶绾绾站在原地,望着崔嬷嬷渐渐远去的背影,心底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复杂感受。
看来,这座宫廷之中,每个人都各怀心思,每句话都有层层叠叠的意味。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迅速适应这一切。
她再次抬头望向远处的宫墙,晨光下的宫殿华美肃穆,而那些看不见的危险与算计,也一定隐藏在这份看似平静的精致背后。
她抬手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袖,唇角浮起一丝淡淡的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