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几页陆岑川就明白了。
册子里面的内容很明确,墨笔小字工整严谨的记录着一个个伤病杂症——如何用药用针,患者治疗反映,医者诊脉心得;许多奇花异草,附有特点图鉴,以及寻常草药不寻常的用处用法,稀罕的药材如何炮制;后面渐渐开始总结各地多发疑症,瘟病,家传症候;到最后还有一些跌打损伤的治法,如何正骨接骨,外伤包扎之类;甚至还有些个药酒药膳丸药的方子,用法用处不一而足。
与其说这是一册绝笔遗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医科杂记。或者说,是记录了夏媛媛祖传医术以及她自己毕生行医心得的册子。
这些内容极多、极杂,行行列列的记录在不大的纸页上。虽然写得整齐,排得也很有条理,但簪花小楷密密实实,短短时间之内集中精神几十页的扫过去,看得陆岑川直眼花。
不过眼花的不止陆岑川一个。
还没翻到一半的时候,她怀里的小娃娃脑袋就一点一点的,又不一会儿,竟两眼一闭干脆睡过去了,陆岑川只好又轻轻给他换回横抱的姿势,叫他能够好好睡觉。
亏她还以为他能认字呢,真是想多了。
等到大半册医药相关的部分全部结束,空了几页,最后面才是夏媛媛的绝笔。
绝笔之中,重点提及了夏婆子自己,也就是夏媛媛,还有夏草玲姐妹俩的身世。
夏家确实是行医世家,祖籍也确是锦粱州,世代居住的地方却不是与戎人交界的卫城,而是锦粱州首府锦粱城。夏婆子也确实医术精湛,是夏家的医道传人,然而说一早没了亲人,之后又遭逢战乱彻底家破人亡什么的……就有待考证了。
因为让夏婆子带着两个女儿流落他乡的那场战乱发生时,夏婆子已经离家多年,根本就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哪里还能知道家里亲戚的情况。
为什么呢?
皆因少女时代的夏婆子不仅精通医理,更是饱读诗书,心中多有救死扶伤为国为民之念,经常跟着父兄族人奔走四处,行医救人。
一次无意之中救下了一名伤兵,在夏婆子照料他养伤期间,两人暗生情愫,后来竟然罔顾夏家父母反对,私奔卫城,结为夫妇。
看夏婆子笔下所言,两人在卫城安家之后,很快便抚育了长女夏春燕。他们新婚燕尔自然恩爱非常,当时日子也算好过,只是刚刚再度有孕,便遇上戎人大军来袭,卫城大乱。夏婆子的丈夫出门迎敌之后便了无音信,孤儿寡母在战乱中艰难度日,终是无法安身。
夏婆子母女失了家园住所,又因为私奔生子,心中愧对父母亲族,亦不敢回乡,这才带着女儿跟随商队长途跋涉,在途中产下夏草玲,又历经数月,直至最终流落至此。
里面虽然没有明说夏草玲姐妹的父亲了无音信之后具体怎么样了,但以夏婆子后来在村里的说辞,遗书中交代了夏草玲姐妹身世就绝口不提的态度,还有坚定认为精通医术会吃大苦头,读书认字对女儿家也是有害无益的这种想法……
愧对父母不敢回乡……这不是明摆了说自己后悔当年没听爹娘劝嘛!那么这对夫妻私奔而走的开头,怎么可能是一段happy ending的鹣鲽佳话啊。
更别说除了交代因果,一句多提那男人的话都没有,名字都没留下,还连姓都给女儿们改了。
而夏婆子留这册子也果然不是给夏草玲姐俩的。
夏婆子带着小姐妹俩栖身青树村之后,才辗转得知当年那场战乱,戎人不仅攻破了卫城,战火还延烧至全锦粱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夏家恐怕也是凶多吉少!本就后悔的夏婆子越发觉得自己愧对列祖列宗,不能精进医术已是惶惶,若是叫这些医理药方就此蒙尘,使祖宗多年心血败落于她,更是死也不能瞑目。
于是才有了这本册子,希望哪怕不能为夏家后人所得,也有后来人能将其中医术药理钻研发扬,光耀夏氏门楣,造福世人。
哦,之中还写明了长女已殁,惟余幺女夏草玲及长女幼子,望得此册者能好生相待云云。
以行文内容看来,这几句都是在夏春燕过世之后,夏婆子才又在后面添加的,想用这么个法子给夏草玲留一条后路——有了这些药方,无论是夏家还有族人,亦或是其他得到这些方子的人,因这册子,能接受善待夏草玲,替她照料一二。
这样看来,夏婆子担心自己时日无多这事,倒并非是夏草玲一直所以为的瞎操心,而是夏婆子身为医者对自己的诊断或者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