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什么时候,其他人已经拉帮结派,每个人都欢快地奔向自己的同伴,姜亿却没能找到一个位置。
六年级是一个小升初的过渡年级,把六年级从小学并入初中,是近几年才实行的教育改革。对于姜亿来说,这样的分配,不过意味着他们提前加入了没有六一儿童节的队伍,不过意味着,她离自己所期望的自由,好像,更进了一步。
姜亿没有在取得第一名这个好的开始后一鼓作气,发愤图强,而是每天中规中矩,完成自己的“本分”,完成着这个世界期待她完成的一切。
六点半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饭,七点半到学校,八点开始早读,然后开始一天的课程,周而复始。
十六班的班主任是他们班的英语老师,那个总是走路带风,穿着白衬衫西装裤的徐老师,会在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后,露出温和可亲的笑容。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好学生,老师会把自己的宠爱毫不吝啬地分给他们眼中优秀的学生,对不求上进的学生,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嗤之以鼻。
在一大堆的学生中,姜亿也不过是平平无奇的一个,老师不会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她身上,而她这种乖巧听话的学生,又总能理所当然地避开所有的争端。
可是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在对人待事的时候要用上两把标尺,大家不都是人吗?
那时的姜亿没能领悟到,在这块光怪陆离的大陆上,永远有某种东西在主导着规则,而学校的规则就是成绩。
六年级仍旧只有语数英三门课程,所以姜亿每天的日子依旧清闲,清闲对于玩性大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求之不得,然而清闲持续太久,就会变得无聊。
许多次放学回家,姜亿都会将目光投向居民楼那块篮球场地,看着空地上快乐奔跑着的孩子们,失落和艳羡两种情绪会慢慢上升,占据她的心脏。
罗灏问她:“姜亿,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玩了?”
姜亿盯着自己鞋头粘上的污垢,回:“我没有时间啊,我作业都写不完呢。”
回到家,换鞋进门,姜亿卸下沉甸甸的书包,呆坐在书桌前,居民楼楼下的吵闹和家里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时不时传来的大笑刺得她神经一痛。
为什么会有想哭的冲动呢?
周序曾经告诉她,不要听,不要看。
其实她和周序都很清楚,不听不看,带来的只是片刻的麻醉,每当冲突爆发的时候,依旧会把身体的每一处,绞得血肉模糊。不听不看,意识仍旧会异常清晰,疼痛也只不过在那个瞬间稍显细微和绵长。
她曾经一直以为,所谓长大,意味着得到更多的自由拥有更多的权利,随心所欲会逐渐成为长大的特权。可当她赤膊上阵,才发现,成长是一场血淋淋的抽筋剥骨,不在沉默中诞生,就在沉默中死去。【1】
越来越多的所谓的义务和责任,像一个又一个巨石,重重地落在每一位孩子的肩膀上。“你该怎么做”这句话,是一个永恒不灭的咒语,很多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激励中,逐渐远离那个真正的自己。
在名为成长的大海中,姜亿是那个快要溺毙在水里的人,连呼吸都带着痛楚。她像很多人一样做着不明意义的挣扎,尽人事,然后听天命。
人如果没有了某些记忆,其实可能会过的更好。就像姜亿如果不记得童年的自己过得如何快活自在和无忧无虑,她就不会觉得现在的自己活得多么孤独压抑。
无知也是一种福。
十一岁的姜亿很无能,什么都做不了,她只能寄希望于无穷无尽的幻想,幻想自己是神明不小心遗失在外的公主,幻想终有一天,她会被接回她真正属于的地方,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然后,所有的烦恼和苦痛都会不攻自破。
即便她清楚的知道,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来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她还是乐此不疲,并且深信不疑。
毕竟,这是她唯一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