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场会议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奠基工作——这是宗教改革后英格兰教会首次系统性地确立自己的教义体系,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在英国国教中延续。】
【这些信纲明确规定了英格兰教会的改革方向:礼拜必须使用英语,而非拉丁文,废除弥撒仪式,禁止圣体崇拜,明确否定天主教的"实体转化论"和"炼狱说",禁止向圣人祈祷,确立君主对教会的最高领导权】
【1563年的这场会议,不仅为英格兰宗教改革奠定了教义基础,更标志着英国国教从此走上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发展道路。这些信纲所确立的原则,至今仍是英国国教信仰的核心支柱。】
天主在上,这可是亵渎,这是对神的大不敬,天主教徒忍不住惊呼起来,他们怒视着那群新教倾向的贵族,纵使知道法案不是这些人确立的,但他们依旧忍不住迁怒。
“天主,请您降下天雷,劈死这些异教徒吧。”一位以虔诚闻名的主教默默祈祷着。
天主,为什么您要对他们放任自流,让这些法条延续下去,一位天主教徒不无绝望的想,难道他们实行多年的教义真的是错的吗?
【从整体来看,《三十九条信纲》呈现出一种经过调和的加尔文主义倾向,但刻意避免了与路德宗或加尔文派的直接冲突。这些信纲堪称16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的集大成之作,被后世形象地比喻为"通向国民信仰共识的三十九级台阶"。然而,这种妥协性的立场并未能完全满足激进改革派的要求——这些对教义纯洁性更为执着的信徒,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清教徒"运动。】
【达勒姆主教写道:“我得承认我们做着许多违心的事,但我们无法将其消灭,尽管我们已尽力对其展开攻击。我们受制于权威,得不到女王的首肯什么改革都免谈。我们也无法更改法律。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选择容忍还是打破教会的和平。”这些话已经预示了之后教会的分裂。】
【英格兰民众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复杂的混合状态,新旧信仰交织共存。新兴的归正宗尚未深入人心,而传统天主教信仰仍在顽强延续。据当时学者统计,伊丽莎白女王即位之初,全国仅有约1%的人口明确信奉新教。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尼古拉斯·桑德在《英格兰普通民众之天主教信仰倾向》报告中指出:"广大农民和牧民仍坚持天主教信仰"——这些群体构成了当时英格兰人口的主体。】
【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当时天主教信仰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威尔士、德文、坎伯兰、诺森伯兰和威斯特摩兰等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数十年宗教改革,新教在以下地区获得较高接受度:肯特、埃塞克斯、萨福克、诺福克、萨塞克斯等郡,以及作为改革中心的伦敦。这种地域性的信仰差异,生动展现了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渐进性与不平衡性。】
【1561年,英格兰多地仍顽固坚持天主教传统。卡莱尔主教报告称,当地贵族纵容教堂继续举行弥撒。赫里福德法官甚至下令将圣老楞佐日定为宗教节日,当天商铺全部歇业。德文郡民众热情欢迎拒不服从国教的天主教神父,盛情款待他们。温彻斯特主教抱怨教众"顽固迷信教皇",应该让牧师天天对这群顽固分子进行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