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氏要同杜家联姻之事,京中已有风声,但二老爷却让人瞒着咱们,等的就是十日之后,宫里中秋赐婚。”
阮恭说完,秋霖一双手都攥紧了。
“二老爷糊涂了?姑娘在青州打理老家庶务,哪年不是紧着二老爷,送许多钱过去。得钱的时候,未曾问过姑娘的事,眼下邵氏登门,他连问都不问就把姑娘定了出去!……”
秋霖愤愤之声被摇晃的笼灯照着,往稀薄的月色中溶去。
杜泠静抬头看着夜空层云间,难得露出的月影,连着起伏的燕山山脉,是青州没有的,独属于京城的美景。
她随父亲在京城八年,算是在京城长大。
最初她返回青州老家为祖父守制,心里还总念着这座少时乐土,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但渐渐地,她从邸抄里、与旧友来往的书信里,还有父亲口中,听到京城来来往往地,换了许多人。
父亲阁臣在任时推行的新政,在他离京之后纷纷搁置又无声瓦解,京中那些与他们相熟的人都走了,便是少许留下的,也不再是当年模样。
京城,似乎已不再是她曾熟悉的那个地方。
之后父亲守孝结束,要回京复职。
她思来想去,同爹道,“爹爹当年的新政沉寂,看来新皇对新政并不看重,甚至不算赞成。既如此,爹爹回京恐怕也难似先帝在时,可一展宏图抱负。以女儿之见,祖父当年辞官还乡治学,未必不是最佳之选。”
父亲闻言非但不叹,反而笑起来。
“我儿真是直言不讳,这就替为父断言,必定是郁郁不得志了?”
她在爹面前,不必藏着掖着。
“爹难道不这般以为?”
她并没有过于悲观,说得都是事实。爹也笑着点了头。
“我儿所言不错,今上对爹爹当年新政,确是不认的。只是文人饱读诗书为官,岂是只为得君王赏识?我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读书做官图的,正是宋人那四句。”
那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杜泠静彼时默然。
爹所言不错,读书人图的就是那四句,可没有君王赏识,如何走到那四句上去。
爹拍了她的肩膀。
“就算不被赏识,也要去做,就算推行不动,也要去推。哪怕结果十中有九如你猜测,不还有那十分之一么?”
爹总是这样,敢冒天下之不韪。
她只能为爹爹收拾了行囊,爹爹让她留在老家继续打理勉楼,“我儿喜静,不去京城也罢”,说完独自上了这条回京之路。
然而她再没想到,父亲这一走,连京城都没到,就折损在了进京的路上……
她再没念过这座城。
这争权攘利的是非之地,除了本就乐于浸淫于此的,还有父亲这样偏向虎山的人,谁会去呢?
她一路收了八部宋书到了京城门外,本也是准备停住脚步的,谁料却在城门外,听说了自己十日后的“大喜事”。
莫名地,她总觉得这前前后后,像是有一只看不了的手攀住了她,非要她进这京城... ...
“姑娘?姑娘怎么还走神了?二老爷都要把姑娘送去给人续弦了。”秋霖急火都蹿了上来。
阮恭说此事眼下还没落定,“但若是二老爷及早地将名帖送进宗人府,就不好办了。”
两人都向她看了过来。
杜泠静眼帘垂落,又缓缓抬了起来。
“那便进京吧。”
*
从正东的朝阳门进了城,晨起的京都踏着昨日残雨苏醒,人行渐密。
杜泠静一行赶在城门初开就进了城,刚从朝阳门大街转到崇文门里街,遇上了一众人簇拥着一位着绯色朝服的官员。
他于人群中鹤然而立,约莫刚下朝,众人纷纷向他行礼问安,又浅声问询今日朝事。
男人嗓音低沉,言语被人群阻隔。
杜泠静的视线只从车窗边缘一略而过,就吩咐了驾车的菖蒲,避开贵人,绕到灯市路上,再转至澄清坊的小巷里。
马车转了道,路边有人疑惑了一句,“那位侯爷怎么今晨下朝,往东城来了?怪稀罕的。”
说话的人未道清是哪位侯爷,马车也没有停下转走的车轮。
喧嚣渐起的道路上,着绯红绣麒麟朝服的男人浅说了两句,便辞过众人,翻身上马。
他目光扫过巷口,在马车翻飞的车帘前,轻轻落了一眼。
*
澄清坊杜府。
杜致祁往外书房取了昨晚写好的名帖。昨晚为了写这递去宗人府的名帖,他好生思量了许久。
这会用过早饭,他拿了名帖准备出门,杜润青过来送他到门前。
不想小厮也还没上前去喊门,却见守门的老门房颤颤巍巍地快步走出来,提前开了门。
这老门房从老太爷做官时,就在澄清坊杜府守门,又亲眼看着大老爷杜致礼从寻常官员,几年之间跃升阁臣。大老爷回乡守制之后,澄清坊杜家多年无人,直到去岁二夫人受伤来京养病,才又重新住进人来。
老门房上了年岁,上次杜致祁回家敲了半天的门,他都没听见。杜致祁不快,杜润青便道老门房耳聋眼花了,等这桩大喜事办完,有了空闲人手,就打发他去乡下庄子里。
可今日不知怎地,父女二人还没走上前去,竟见老门房匆促开了门。
但老门房没有转身来请二老爷的意思,反而扶着吱呀的老府门,往门外跨了去。
他苍老的嗓音少见的急切。
“姑娘?是姑娘回来了?”
这声姑娘叫得杜润青一愣,自己就在门内。
但下一息,一管清泠如泉的声音出现在门外,有人一步上前扶住了老迈的门房。
“文伯,是我,我回来了。”
府门吱吱呀呀地大开,来人站在门前,她披着件竹月色披风,晨风吹得她飘带如蝶舞,她扶住老文伯,文伯也颤着手握住了她。
“姑娘... ...终于回京城来了!”
杜泠静被这一声唤得眼角一酸。
她离京的时候,文伯还能替她往马车上抬箱子,还同她说着,守制结束仍跟着父亲回来,“姑娘多年没离过京,这一去怎习惯?”
一晃九载已过,文伯苍老得直不起弯曲的脊背,而父亲,早已离他们而去了。
她轻拭眼角,扶起激动不已的文伯往高阔的府门里走来,略一抬眼,看到了门内站着的人。
她长眉细秀,清眸如水,她抬眼向他们看了过来。
“叔父,二妹。多年未见可都安好?”
杜致祁和杜润青父女怔在了原地。
杜致祁没有直视侄女,负手避着目光,杜润青倒偷偷打量了这位陌生的长姐两眼。
长姐身姿高挑,竹月色披风下着一身影青色褙子并月白色缃裙,她立在被雨水冲洗干净的青石板上,仿佛是从云水中走出来人,清净不染,唯袖间飘出淡淡书香。
杜润青一时看住,直到杜泠静上前跟杜致祁行礼,她才连忙给长姐也见了礼。
阮恭和秋霖将置办的节礼送了过来。没人提起另外的话,杜润青赶忙叫了人奉茶,又亲自引着杜泠静往厅里去。
这府里一草一木,没人比杜泠静更加熟悉,她并不需要人引路,看着妹妹多年不见,已经从身量未足的小姑娘,长成了娉婷大姑娘模样,生着一张容长脸,颇有些顾家人明艳聪慧的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