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很牢固。
在她握住的绳杆上方几厘米处,缠绕了张白色纸条。
解开纸条后,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温念又将它缠了回去。
她踌躇了两秒,觉得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会有什么害人的心。
顺着绳梯爬上去后,里面只是个普通科室,并不是她以为的档案室。
桌上放着一张空白病例。
温念将它翻过去,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
“你想了解的任何信息都能在档案室查到,避免浪费时间,建议你直接到下一层楼,前往朝北面的走廊尽头,其他地方没有搜查价值。
ps.门处理过。”
医院无人。
耳边只有脚踩在地板上的声音。
墙面没有张贴“主任医师”一类的挂报,也没有任何指引标牌,这里的空气潮湿,却不含一丝消毒水的味道。
这是座荒废已久的医院。
三楼走廊的两边排满了病房,少有几间的门是打开的,光只从缝隙向走廊上渗透,越往内里走,四周就越黯淡昏黑。
温念打开手电筒。
灰尘在光束里飞舞。
几分钟后,她看着靠墙放着的,被整个暴力卸下的档案室门,暂时性失语了几秒。
……好一个处理。
档案室灯的开关就在进门后的左侧,拨开后,整间房瞬间亮起。
温念没在找信息上废多少功夫。
档案大多被保存的极好,这之中唯有几份档案袋明显地受过多次取拿,边缘甚至卷起了毛边。
感谢前人铺路。
她拿起最厚的一本档案。抽出纸页后,上面的标题让她的手凝滞住几秒。
里面几乎全都是《死亡医学证明》,一共三十九张纸。
温念将每页纸都一一翻过。
三十八份死亡证明,共同点为:未成年人,在一周内断断续续死去,死亡原因是未知病菌感染。
在翻阅这些幼童和青少年的脸庞时,温念冒出一种诡异的熟悉感。
她的指尖停在一个十岁男孩的照片上,“姓名……乔纳森?”
是他,那个在镇长聚会里,第一个捧着画,要玛丽添上一笔的男孩。
但照片上的他比现在的他要大起码三四岁!
不止是他。温念快速拨动档案,有些孩子的照片是比现在年龄大,但仍能从眉眼中看出些幼年时的轮廓来——那些面庞和玛丽一同上学孩子们的脸几乎一样。
看来所谓“《新生之年》”,指的是那些孩子复活,而不是诞生一批新的孩子。
档案见底,她翻到了最后一页。
【姓名】:玛丽·格林
【年龄】:六岁
【诊断结果】:各指标正常,判断为未被感染。
检查时间在三十九份报告里最晚。
*
夜幕时分。
【宋星】:虽然没找到车站,但我找到了几份很有意思的报纸——温念,温念你在吗?
【温念】:我在。
【宋星】:2.0不能隔空加好友,也没有发送照片的功能,我就按照时间顺序,尽量简单转述一下啊。
【宋星】:首先呢,崇德镇一开始时挺欢迎外来者的,大巴也是为了他们开放的,所以我猜,大巴应该围绕在镇中央或者镇外,这样方便游客选择参观。
【宋星】:有份传记性质的报道,崇德镇的这个镇长挺厉害的,她来之前,崇德镇非常落后,基本没什么人住的那种。她上任后,直接追蒙特赶其他镇,把崇德镇做大做强好几十倍。
【赵橙】:我去这么厉害!
【温念】:崇德镇现在只有三十八户人,其实也不算多。
【宋星】:吹捧夸大的可能性也有,不过也算是崇德镇的命运转折点,说不定会对你有帮助。
【宋星】:下条新闻是关于玛丽的,玛丽和她姐姐爱玛,两人遭到隔壁蒙特镇的驱逐,但被“高尚的”崇德镇救下来了。
【宋星】:这是原话,我觉得这种形容词可能别有深意,就照着打了昂。
【温念】:驱逐?上面有写是什么年龄被驱逐的吗?
【宋星】:写了,说是“六岁的小女孩”。
所以格林姐妹来到崇德镇的年份,正好是和那三十多个未成年人的死亡在同一年。
【温念】:后面是发生了流行病吗?
【宋星】:对,但这方面的记录很少,当地报纸在刊登几则讣告后,似乎有很长的一段停刊期。
情理之中。
一周内所有的孩子全死光了,这里的人自然没什么精神去准备报纸。
【宋星】:再之后就是份联名问责书,好像是镇上所有人都参加了,指责镇长将玛丽她们带回镇子里。
【温念】:包括凯斯吗?
【宋星】:凯斯甚至是发起人。
【王文雅】:啊???
【王文雅】:为啥啊?
【温念】:因为只有爱玛和玛丽活下来了。
【王文雅】:……啊,玛丽是有什么传染病吗?
不。
诊断结果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玛丽才是那个没被病菌感染的人。
【宋星】:反正镇上人都觉得传染病跟她有关。然后就是宣布关停大巴啦,再也不对外开放。
【王文雅】:你们说,这里的人说他们都爱玛丽,是不是和这个有关啊。
【王文雅】:就是,玛丽用某种手段,把那些小孩都杀了,然后大家就只能爱她了。
【温念】:不太可能。
【温念】:但如果玛丽有这样的力量,还会被隔壁镇驱逐么?而且镇上的小孩现在都复活了。
【温念】:况且,玛丽不太聪明。
【赵橙】:……
【王文雅】:……
【宋星】:反正小孩死和复活,都和她有关。
【江迟月】:温念,你别太走偏了。这里发生了什么没那么重要,你得先找到车票。
【赵橙】:对对对!
【温念】:嗯……有道理,等明天白天,我再回红屋找找线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