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婶子看不惯她阴阳怪气的作态,呛声道:“南小子我看人不错,人大老远过来投奔吴大姐,也不似其他人那般厚颜住吴家,我瞧人经常给吴大姐送东西,要我说我要是有这么个远方侄子得偷着乐。”
开口的是张婶。
张婶心直口快,在村里人缘勉勉强强,但胜在是村长妹妹,一般人不会想不开开罪她。
她哪里是羡慕吴婶有个远房侄子,不过看不惯张婶怪声怪气的嘴脸。
暗讽赵氏有个亲侄子,却处处上门打秋风。
赵氏的侄子,赵有刚是村里有名的读书郎。
赵家一家十分宠爱赵有刚,赵家一年到头攒的银钱,全花在幺子赵有刚身上。
后来赵氏嫁给村里赵大家。
虽然赵大也姓赵,但两家没有半点关系。
单纯同姓。
赵大和赵大叔家有些亲戚关系,两家过年过节会走动,平日里也是各过各的。
赵大家就赵大和一个未出阁的妹妹,以及年迈的赵父。
赵父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
可惜这些年田地收成不好,不论种菜还是种稻谷艰难成活,一亩地只能收二石稻谷。
若不是陛降了田税,以目前田地产量,一家老小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活。
赵父为此愁白了头,为了娶赵氏进门,家里更是花了大半积蓄,没想到赵氏是个对内泼辣,对外温和的。
赵大一家被赵氏拿捏得死死的,拿夫家的米面肉补贴娘家,更是任由亲侄子上门打秋风。
侄子是她大哥的儿子,全家的掌中宝,更是南水村少数上私塾的读书人。
别看才十三岁,却已经养成吃喝玩乐的性子,后来去镇上私塾上了半年,又学会了攀比,同窗有的他也要有。
回家央求家里人,父母则去找大姐,也就是赵氏。
赵氏拿捏住赵大一家,自然给了赵有刚。
赵家人在村里人面前各种吹嘘自家宝贝孙子多厉害,得了私塾先生赞誉。
说赵有刚乃“才华横溢如星耀,笔墨挥洒定乾坤”。
村里人也不懂意思。
只知道学问学得厉害。
村里大都羡慕赵有刚一家。
也想出个天资聪慧的孩子,然而他们连启蒙都不给孩子启蒙,怎么知道这些孩子不聪颖?
村里人以往都不会说赵氏贴补娘家,贴补娘家侄子,毕竟赵大一家都没说什么,但这次被张婶提起,他们又恍然赵有刚原本叫狗蛋,上了私塾,夫子给改了名。
成了如今的赵有刚,说什么而后有为,刚正不阿。
反正他们都不懂。
赵有刚读了好几年书,也没见着读出个名堂,连童生都不是,还不如隔壁村的贺连,十二岁就考中童生,今年还要下场考秀才。
婶子们一边讨论,一边觉得赵家吹牛,赵大家亏大了云云,听得赵氏脸面尽失,还要强撑,“你们懂什么?”
赵氏愤愤然转身离开大榕树。
张婶哼了声,继续磕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