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津县
挂月山庄的纸醉金迷还在继续,萧韵难得没在寻墨轩忙碌,而是跑到了望月阁屋顶看月亮。
望月阁是山庄里第一批姑娘们小时候受训的地方,那一批十个,除了萧韵和易十三留在山庄里,其他人都在各地的分部。
后来姑娘多了,就换了后山的校场用来训练,望月阁就空了出来,无人打理,杂草丛生,但很是僻静。
“听说夫人要放你轩里一个姑娘出去?”易十三从屋后冒出来,坐到了萧韵身边。
“你怎么来了?”萧韵将身边的酒壶递过去,“桃花酿,十年前做的,现在真是香醇好时候!”
易十三拿过来,仰头喝了一口,“不开心啊?”
“有啥不开心的,我亲自帮明珠去求的,她央了我好久,一个什么陈公子,跟着国子监的一群书生来的。”
国子监的学生,夫人竟然同意了,易十三不认识什么陈公子,也猜不准朝月夫人的想法,萧韵向来比她能琢磨。
左右不是自己操心的事,易十三也懒得多问,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感慨了一句:“明珠,好名字!”
萧韵听到,侧目过去,“呵,她进来的时候叫招娣,我听着烦就给改了。”
易十三不说话了,闷声又喝了一大口酒。
萧韵知道,她是想到了自己。易十三的名字可不是因为家族排行十三,她生出来就被家人扔了没有名字,被个老乞丐捡了,听见扔她的婆子说什么“第十三个了还生不出儿子……”
老乞丐便给她取了十三做名字,四五岁的时候老乞丐死了,她被个姓易的瞎眼剑客救了做徒弟,她又跟着姓了易,这才有了易十三这个名字。
萧韵知道她心里苦,喝着酒说起了别的事。
“一晃,咱们来这儿都十二年了,也不知道她们出去的人怎么样了?”
易十三没说话,她常与江湖人打交道,多是豪情万丈,很难适应这样的温情时刻。
萧韵也不管,喝着酒就靠在了易十三的肩上,“唉……你说……外面还有没有人记着咱们啊……”
易十三一挑眉:“你是说你的情哥哥吧?”
“什么情哥哥,是寻哥哥!”萧韵炸毛一样锤了易十三一拳。
“寻寻寻好了吧,想他就直说,还拐弯抹角的。”
“唉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意思,非要说这么直白吗?”
看在她这么感伤的份上,易十三难得服软,“行行行算我没意思,你以前不是总说他过十年就来接你吗,都十二年过去了也没来,死了吧?”
“易十三!闭嘴吧你!”
一言不合,两人又吵了起来,屋顶上的瓦都被掀了两片下来,这才是她们的常态,伤春悲秋的都滚去吧。
易十三,萧韵,渤海分部发了求救信过来,那里漕运海帮混杂势力众多,你们两一起去看看。红英阁由飞燕代管,寻墨轩由明珠代管,即刻出发速去速回。
接到朝月夫人的命令,易十三和萧韵不敢怠慢,快马东行赶往津县,那里毗邻渤海,辐射齐鲁两州,是挂月山庄渤海分部所在地。
津县有渤海最大的码头安东码头,这里原来由李氏海帮在管,几年前漕运起家的张家也来这里分了一杯羹,这些年两帮的争斗就没停过。
进入津县,易十三和萧韵下马慢行,一路走过来,商业繁荣,各地商贾聚集于此转运海货,也常有身着两家帮派衣服的码头工人穿梭在街道上。
“李氏海帮的现任帮主叫李继成,家里世代做海运生意,此前安东码头就是他一家的。但是几年前张家漕帮来了这里跟他抢地盘,纷争不断,去我那儿玩的江湖人经常讲这儿的故事。”
“漕帮?漕帮的人不在黄河上走漕运,跑来海运码头?”萧韵对这些江湖帮派不懂,只能询问易十三。
“听说朝廷几年前不让他们在黄河上活动了,为了生存只能顺着黄河下来了,看见这儿繁荣就想分一杯羹呗,江湖人,谁拳头硬谁话事。”
萧韵想了想点点头:“几年前朝廷确实下发了新的政令,要收回黄河漕运的经营权,现在黄河上都是官家码头,原来竟是这样……那张家的人也挺狠啊,硬是在这儿住了下来。”
“张家漕帮的大哥叫张闯,这个人在江湖上颇有名气,原来做了许多年的土匪,杀人越货的勾当干了不少。后来带着一帮兄弟到黄河上搞漕运,发了家,朝廷想收回黄河漕运很久了,几年前才搞成,就是因为搞不定他。”
两人说着就到了挂月山庄渤海分部,门房看了令牌后就叫来管事将两人迎了进去,管事的姓赵,五十上下,是津县本地人。
听说总部派了人来,赵管事赶紧跑来,远远地就看见两位穿着骑装的姑娘站在门口,约莫二十出头。一位一身红衣,束着高马尾,眉头皱着有些不耐烦。一位穿着蓝白相间的衣裙,笑颜温柔的跟门房打听津县的习俗。
“两位贵人久等,敝姓赵,叫我老赵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