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失业后在地府兼职当翻译 > 第14章 越山头痛

第14章 越山头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怎么了?”

也许是陶知绪的错觉,他总觉得越山的语气温和了很多。较之初遇时的温和又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时候带着算计和刻意展露的凌厉,陶知绪一个生魂初来乍到,就算察觉到不对劲也不好说出口。

领导陶知绪没接触过多少,令陶知绪印象深刻的,除了越山之外就是实习期时公司的领导。那领导的骚操作,把陶知绪恶心得够呛,现在一想起来心中仍有余怒。

越山身上有很能令人安心的气息,陶知绪坐到一旁的小马扎上,摸出他的手机,想着印章上的文字,一五一十将事情与越山说了。他本来也没想瞒着越山,越山是他的顶头上司,也是古焉国交涉的重要人物。

越山略一思索,觉得印章很有问题。

他没记错的话,陶知绪曾经说过古焉国是千年前的北方游牧民族。而古焉王印又怎么跑到了西南的流域里?

陶知绪倾身靠近他,越山凝神细瞧,手机里王印斑驳的纹路如同蛛网一般,牢牢将越山的思绪抓住。

光看照片看不出什么,最好能看看实物。一瞬间,越山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画面,他心下一动,却来不及抓住什么有用的讯息。

“封印里不是有古焉国的长老们吗?”越山推了推眼镜,又将古焉国的重要性提高了。

“是,我也是先向你报备一下,再去问问古焉国人,他们才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

越山摆了摆手,低头继续研究云婕给的阵法封印。相似的上古封印已经被云婕缩小到四个,保险起见,越山将云婕列出的所有封印阵法看了一遍,一一进行排除。可以相信科技的力量,但不能完全相信。

-

古焉国的封印比初见时又扩大了不少。据陶知绪偷摸听来的,现在封印的状态算是比较好的,不会过分影响到罗酆山,也不会太妨碍到与地府的交接工作。

封印附近以此摆放着金光闪烁的留声机,里面播放着清心诀。每个留声机旁都设有一个大喇叭形状的机器,呜呜地吸收着什么看不见的东西。

陶知绪猜测也许大喇叭就是灶王出品清除怨气的法器。

封印处有个阴差正在登记。

陶知绪听见她一边放自己之前录好的古焉基础语录,一边嘀咕要早点对古焉国民们进行扫盲教育。

陶知绪瞥了眼封印内男女老少俱全,心说这是个大工程。也不由得佩服起地府了。

古焉国中有远见的人不少,已经有人在学习新的语言文字了。

譬如葛靡,他正在拼读yu,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也许是中文和古焉语的发声部位不同,他读出来总是格外重。

“大家好,我是葛靡。”他的每一个字音都咬得很重,且每个字的转音都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葛靡说的中文如同炮弹把陶知绪和阴差轰炸,陶知绪和阴差没忍住低下头开始憋笑。

葛靡一本正经地学习中文,倒是一旁维持民众秩序的长老率先发现了陶知绪。

长老靠近封印,笑眯眯地道:“小友。”

陶知绪连忙上前,一五一十将古焉王印的事说了,并调出照片给长老看。

长老看着手机屏幕上与印象中老旧了许多的印玺,神色多了几分伤感。千年时光过去,古焉国已经不复存在,就连曾经的物件,也被岁月长河变得斑驳。

他终于有了时间已经过去千年的实感。

长老灰黑色的眼眸中慢慢凝出过往,他缅怀道:“是我们古焉国的王印啊。”

古焉国原来的印章不是龙鱼凤鸟纹路,是他们的敖纪仰慕中原文化,又去京城学了几年。学成归来后,他就将古焉国的印玺改成了图片上的形制。甚至因为中原王朝传国玉玺用的小篆文字,敖纪也想过将印玺底部的文字换成小篆。后来在长老的劝说下,保留了古焉国的文字。

陶知绪心下一动,这古焉王印是真的了。他连忙追问古焉国旧址。

“这倒也是奇怪,古焉国地处西北,缘何印玺就到了西南?”长老捋了捋胡须,说了一个陶知绪不甚明白的音节。

焱州?

陶知绪将其记下,心下打算回去查一查。这个地方也许早就改名换姓了。

“小友,敖纪最近有消息了吗?”

陶知绪摇了摇头,他并未听说。

长老眼中闪过失落:“近来我们想起来很多,我们想要寻找敖纪,不光是因为他是我们的王,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还因为,这个阵法应该是他设下的,也许只有他能解开。”

也许是终于有人倾听,长老絮絮叨叨说了很多。

他说,他们曾与东林发生了一场险些灭国的大战。

这点陶知绪知道,但他没有开口,依旧保持倾听的姿态。

古焉国全民骁勇善战,他们守着自己的地盘安稳度日。东林不断骚扰之下古焉国臣民心向中原。东林向邪神祷告,将瘟疫、病毒和灾难投向这个小国。作为古焉国当代的王,敖纪运用自己曾经在中原学到的知识进行反击,遇到瘟疫就及时救治防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古焉国上下一心,将东林牢牢拦在关外,然而一场大雪让古焉国落于劣势。中原王朝答应的援助也迟迟未到。东林集结所有部落,对古焉国发起最后的冲锋。

人力总有穷尽之时,而东林对中原和古焉国的垂涎永远无法熄灭。最后一战,王翻开他从中原得到的古籍,将其看作是最后一份对抗。

在古籍中,便记录着如今的封印。

东林没能啃下古焉国,古焉国除了少数被送走的子民,大部分都牺牲在了前线或封印里。

“那古籍呢?”陶知绪连忙追问。

长老摇摇头:“不知道,也许随我们一起消逝,也许还在我们的埋骨地。”

陶知绪无言,深深为古焉国民众的命运而叹息。他已经将古焉国的历史与史书对上。古焉国人苦苦期盼中原的援兵,他们没有等到的援兵,在第二年中原王朝结束内乱的时候终于到了。

如果没有古焉国的殊死抵抗,东林顺势南下,面对的不是兵强马壮的中原,而是内乱频仍的中原。如此,中原或许要再现一次惨绝人寰的悲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