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郁离的夸奖,马文才面上矜持,内心却十分受用。“你有班超之志?”
他见刘郁离哪怕身上有伤,依旧坚持用左手练枪,还经常夜读兵书,猜出他有意效仿班超弃笔从戎,投身沙场。
刘郁离毫不遮掩自己野心,朗声道:“愿效陶公。”
马文才听懂了刘郁离的言外之意,他不仅要学班超弃笔投戎,还要像陶侃一样位极人臣。
刘郁离清楚按正确的流程应该是先自贬两句,然后再表示自己的进步之心。
但自她打来了这里,心中一直念叨着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她的流民身份,能进祝家当丫鬟已是极致。
刘郁离怎么可能愿意久居人下,乱世将至,横竖不过一个死字,折腾一下,最起码死了不亏。
因此,刘郁离连流程都懒得cue一下,直接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像陶公一样当大将军。
陶公指的是陶侃,陶渊明的曾祖。此人的经历尤为传奇,他是寒门出身,仕途艰难,后投身军中,靠着军功被封为太尉,死后追赠大司马。
刘郁离的出身,马文才多少能猜出来一点,没落士族。家中已无能教导、扶持他的长辈,一身武功全靠自学。
若是刘郁离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刘家说不定会就此跌出士族行列,永无出头之日。
这般出身,以陶侃为目标,军功起家,无疑是明智的。
第二日上午第一场书艺比赛,常无名对阵王复北。
一个月的时间,王复北已经能下床了,虽不能自由走动,书写却是不成问题的。
说来也是巧合,两人书法选择的皆是王右军(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全文四行,共二十八字。
王复北微微弯腰,一手揽着云袖,一手往砚台中注入些许清水,捏着砚石,不紧不慢地研墨。
待到汁浓墨匀时,提起一旁的紫狼毫笔,神闲气定,落纸如云烟,一笔一画,酣畅淋漓。
王家子弟谁不曾在这幅字帖上下过苦功,常无名想以此胜他,做梦!
刘郁离:“王复北人不怎么样,字却写得如此出众,常无名悬了。”
马文才向来自负,提起王复北的字,也是大加赞赏,“他最出众的就是书法,书院无人能及。”
祝英台看着挥毫洒墨的常无名,隐隐担忧,“常无名真的能赢吗?”
六场笔试,已过三场,他们两负一胜。抛开书法,还剩下御艺、数艺。
数艺,以山伯的实力,必然能取下。御艺,没有人是郁离的对手。
换言之,寒门与士族的比拼结果取决于书艺。一旦此局输了,剩下的没有再比的必要了。
梁山伯:“英台,尽人事听天命,别太担心了。”
常无名的字写完后,被一旁的侍从接过,连同王复北的,一并送给各位夫子传阅、品评。
“行笔流畅,圆劲古雅。常无名书艺天赋惊人。”孙夫子将作品递给一旁的张夫子,又取过王复北的,“龙飞凤舞,气势如虹。王复北的字已得王右军真意。”
李夫子将两幅作品同时置于桌上,一笔一画、一撇一捺,看得仔细,“若论心境,常无名的更贴合。”
常无名的前半部分写出了大雪初晴时的喜,后半部分藏有“未果为结。力不次。”的忧。
王复北的尽是酣畅淋漓,少了一点情绪变化。
张夫子一看常无名的便觉得此书应得第一,等看到王复北的,心中犹豫,惊叹连连,“不分伯仲。”
书法课的赵夫子有不同见解,“王复北的字只能看到王右军,常无名单论技艺不如王复北,但他的字已有风骨。”
四位夫子各有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纷纷将视线投向山长。
山长沉吟许久,说道:“我选常无名。”不自矜故长。王复北在书法上天资过人,唯独太过自傲,希望借此挫折能让王复北有所长进。
评选结果一出,众人震惊。
王复北在写完后就一直从容坐在椅子上,志得意满地等待结果。听了山长的话,当即站起,踉跄间差点跌倒。
书童王安赶紧扶住人却被王复北用拐杖狠狠打开,“死奴才!滚!”紧接着大声叫嚷道:“我不服!”
常无名的书法怎么会胜过他?一定有问题。
马文才、陆时等人走到山长面前,定睛细看,桌上的两幅作品,一眼便能看出哪份是王复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