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158章 一五六、剑走偏锋

第158章 一五六、剑走偏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简单来说,就是用当地人做父母官管理当地人。

这一点我在治理江陵的时候已经充分实践过,只要胆大心细、胸怀大度,不必担心当地人串通一气搞颠覆。对于乱世中的普通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旗帜上写着“魏”还是“汉”,而是切实的生存问题。

要说第一次夺取永安,当地百姓心存疑虑,到了第二次击退诸葛亮的大军,百姓们已经死心塌地跟着大魏了。自从仗打赢了、永安的归属定了下来,想方设法跟我攀关系的一直就没断过。

我用人当然有我自己的标准,不会被任何人左右。但是表面上,我对所有人都很客气,加上主办了几次诗会、琴会、书画沙龙,我很快在永安的士绅阶层中间树立起自己的名声。

永安的一套行政班底,在星寰的帮助下迅速建立起来。我从一开始就让各层官员习惯了“见星寰如同见我”,这样等到我不在的时候,星寰能有足够的威望代替我管理永安的军政事务。

行政方面有星寰帮我,我的精力主要放在整顿军务上。

永安保卫战结束之后,司马懿的直属军队跟着他去了长安。随我从洛阳前来增援的中央禁军依照郭陵传达的军令,休整之后返回洛阳。留下来的,只有我自己的直属亲兵,以及原本收编的永安当地军队。

这就等于说,我必须从头开始建设属于我自己的永安军,一如我几年前在江陵做的那样。

永安现有的军队基本都是在夺取永安之后,整体俘虏的蜀军。其中愿意留下继续从军的,司马懿将他们整编为新的序列,不愿意的则被解除武装,就地遣散。

后来司马懿进驻永安,进行了一波征兵,在永安保卫战期间又扩大征兵。这些兵员增增减减,最后有四千出头。

偌大一座永安城,区区四千实在太少,其中水军更是处于缺胳膊少腿的状态。水军严重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战船。永安原有的战船在两次大战中因为非战斗原因消耗殆尽,简单来说就是被烧没了,仅有的一点水军也就被当成步兵用了。

这小半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督造战船、重建水军,征集兵源、操练新兵。

新战船的建造由马钧担任总督监,按照新图纸建造车船作为主力战船,传统的楼船、走轲根据相应的比例配备。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永安,更是为了日后的长远之计。我要把永安-江陵打造成魏国在长江中游的坚固基地,溯流而上可以攻入巴蜀腹地,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姑苏!

水军的人员配置和操练则由黄权负责。我把他从曹叡手里要过来,从京城带他来永安,就是为了发挥他在水军方面的长处。

马钧和黄权都干劲十足,我自己更是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眼见永安的军备一点点建设起来,政务逐渐走上正轨,城内民心日渐安定,商业重新恢复流动,我的心中充满了骄傲。

“建设”永远比“破坏”令人愉悦。

在这期间,我也回了两趟江陵,一次是在永安战役结束后不久,另一次则是在出发前一个月。

永安稳固之后,江陵的战略地位便相应下降,这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但江陵和永安两座大城互为犄角,我打造长江前沿基地的目标更加切实稳固。从这个角度来看,江陵和永安是同等重要的。

曹叡并没有调其他人来接管永安的军务,而是把这个权限交给了我。我可以提拔自己人来担任永安的军事长官,但我没有这么做。我请求曹叡,任命沈钟担任江陵县令,成为江陵的行政负责人。

江陵的规模还不足以单独设郡。沈钟跟了我好几年,为人清廉、能力全面、忠心耿耿,我有意将他培养成一方父母官,不过还要按部就班。但我想,我对他的提携之意,沈钟是能够领会到的。

因此,我要秘密入蜀的事,我并没有瞒着沈钟。

整个江陵城,真正知道我接下来的确切计划的,惟有沈钟一人。

那夜月黑风高,筚红棘亲自在外面帮我守着,我拉着明显战战兢兢的沈钟,就着一盏昏黄小油灯跟他说了我的计划。从他的紧张程度来看,他大概以为我要跟他说的是“谋反大计”。

听完之后的沈钟十分迟疑:“将军如此信任下官,下官惶恐。但是将军镇守一方,肩负重任,私下擅离职守,会否……”

我拉着他的手淡淡道:“所以出了什么差池,县令与本将军同罪。”

沈钟看我的眼神一言难尽。

我告诉他不必担心,我有分寸,也有周详的计划,不会出什么岔子。但我需要他为我严格保密,并且配合星寰,守好江陵城,一定不能走露半点风声。

沈钟指天发誓不会辜负我的期望,我也如此相信。

离开江陵时我十分不舍。江陵是我和曹叡的福地,是我们两人事业的起点,也是我的根基所在。但我心里十分清楚,随着统一大业的推进,我的事业版图徐徐展开,我必须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了。

乘船离开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江陵城。蓝天之中,一团软绵绵暖呼呼的白云萦绕在城头飘扬的“魏”字大旗上,形状宛如白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