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108章 一〇七、亲信之人(上)

第108章 一〇七、亲信之人(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简直快要被烦死了。

自从曹瑞力排众议,将新一轮人事调动坐实,朝中官员和京城士人就开始转变风向,形成了对我和曹植的追捧。

我家门外每天络绎不绝,从早到晚无数人前来拜访,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试图跟我搭上关系说上话。虽说我原本在京城士人圈风评就不错,但以前更多的是以晚辈的身份求前辈提携指点,有点刷好评的意思。如今则是局面完全反过来,我成了地位高的一方。即便是辈分、资历在我之上的,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出对我的尊敬和恭维。

我想这大概就是“位高权重”的意思。虽说我还远远没到我和曹叡设想的那种绝对高位,因着他对我的破格重用,愈发巩固了我给人的“宠臣”印象,让我成了京城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不仅是我,曹植那边的情况也一样。

曹叡对他“荆州刺史”“镇南将军”的官职任命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议。而在曹叡力排众议压制了反对之声后,朝堂内外、京城上下,再不懂事的人都知道,皇帝是真的信任自家人、想要任用自己亲叔叔了。

风向转变之后,听说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曹植府上祝贺的人络绎不绝,快要把他家门槛踏破了。动不动几辆马车停在齐王府外排队,和夏侯府外从早到晚的马车堵门一样,成了京城两大盛况。

我起初是很担心的。捧杀、捧杀,这么高调并不是好事。我这边还好说,曹植那边就有点危险。一来我担心曹叡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再度动摇,二来也是担心曹植自己会不会飘。

虽然我不认识年轻时的曹植,但就我了解的史书来看,曹子建当年在邺城也曾年少轻狂,给曹丕带来不知多少心理阴影,也令自己在之后二三十年的人生中付出了代价。

好在曹植毕竟已经到了这个年纪,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早不是当年春风得意马蹄急的风流才子、率性少年。他谢绝了一切单独上门的祝贺,也推辞了所有让他前去赴宴的邀约,在特意跟侄子皇帝商议之后,择日在齐王府中举办了一场宴会,作为即将离开京城之前的告别宴。

我自然也在受邀之列。这次重新回到荆州,我跟曹植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搭档”,尤其是计划中的伐蜀,我为先锋、曹植后盾的意思就差写在纸面上了。即便我俩都有意避嫌,我也必须出现在宴会上。否则,难免又会给人留下“不和”的揣测。

总之在朝堂为官,每做一件事都要思前想后,确实是很难,远没有在江陵经营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来得舒服自在。我不免有几分体会到为什么历代武将都容易割据自立。确实是很舒服。土皇帝做久了,谁还愿意听朝廷管束?

坐在曹植齐王府的宴会上,看着各路宾客争先向曹植祝酒庆贺大献殷勤,恍惚间我不免也会蹿起天马行空的念头。倘若我穿越过来后没有遇到曹叡,而是一心走纵横三国建功立业的“爽文”路线,奋斗了十年,最不济也该成为割据一方的土霸王了吧?

嗯……当然也有可能早就“无”了。

然而对我来说,眼前这样,就是最好的。

我抬起头,隔着食案衣冠,与曹植四目相接。他没说话,也没有任何示意的举动。我也没有。但我就是从他的目光中读懂了他的意思——他想要我今晚留下。

正合我意。我本来也希望能有这个机会。毕竟有关他的事能进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同样感慨万千。

月上中天,喧嚣散尽,齐王府送走了微醺的宾客们,独独留下了我。宴会结束,宾客们纷纷向曹植道别时,我谢绝了曹爽、何晏他们结伴回家的邀约,借如厕的由头,被管家直接带到了内宅桃夭的住处。

桃夭显然早有准备,备了醒酒汤和新鲜果子、糕饼,让我等一会。我顺应安排坐下来,跟她聊起了家常。见房内有堆积的行李,试探着一问,果不其然,曹植这次去宛城,已经确定带她同去。

“那真是恭喜姑娘了。齐王殿下对姑娘真是钟情独宠,令人羡慕。”我由衷地祝贺道。

这两年曹植在朝中地位稳定,才华抱负得以舒展,整个人状态比以前好多了。桃夭也一样,容光焕发,大大方方地笑道:“让夏侯将军见笑了。桃夭算不得什么独宠,只不过服侍殿下周到了些。”

我笑而不语。她虽然名分上只是个姬妾,又是暖香阁出身的,曹植待她却堪比正妻。曹植的结发之妻崔氏,很早就被曹操赐死了。后来再娶的妻子也就是现在的齐王妃,出身河东裴氏,本就与他感情淡漠,这几年身体又不好,不怎么管事。齐王府的内宅,倒有一半事务是桃夭在打理。

而她出身暖香阁固然上不了台面,能力却比曹植的王妃和几个侍妾不知高出多少。王府后院有没有宅斗我是不清楚,至少桃夭显然能够把控住局面。

我看着她窈窕的身段,不由地感叹:“姑娘能把齐王殿下照顾好,也是大魏朝之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