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三分归魏(下部) > 第102章 一〇一、问策于殿

第102章 一〇一、问策于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曹叡轻叹一声:“正因为朕左右摇摆,尚无明确计划,或许才未能取得朝中重臣的一致支持。今日在座的三位,皆是赞同朕一统天下之计的。因而朕想要先与皇叔、大司马、还有叔权达成一致——先吴后蜀、还是先蜀后吴?三位不妨开诚布公。今日之议,仅限此时此地。”

他说着,目光在我们三人身上转了一圈。曹植坐在我身边,并未急于表态。我内心有几分紧张,心脏砰砰乱跳,恰与坐在对面的曹休四目相对——他也第一时间看向了我。

我心里想着“来了”,果然听曹休当先道:“曹休胡乱揣测,说错的话,陛下和南中郎将莫要怪罪。先蜀后吴,恐怕是夏侯中郎将之提议?”

我还没回答,曹叡先道:“确实是叔权的提议。不过朕也认为颇有几分道理。大将军生前挫败了蜀贼诸葛亮的进犯,蜀军虽一度占据天水、陇西,最后仍为我军夺回。如今永安落入我手,蜀贼两面受挫,必定元气大伤,正是灭蜀的大好时机。朕认为不可错过。不知大司马如何看?”

这一次曹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陷入了明显的思索。

我行了个礼,开口道:“末将听闻东吴最近两年内部争权夺利、纷扰不断,加之名将陆逊早殁,吴主孙权短时间内并无余力侵扰我国。有大司马坐镇淮南牵制吴国,我军可以集中力量先行剿灭自立称帝的蜀贼。吴蜀二贼惟有联合起来才能对抗大魏。只要先灭其一,剩下一方必然不足为惧!”

曹休沉吟道:“我军连番挫败蜀贼,乘胜追击,或可一举将其歼灭。然蜀地易守难攻,伐蜀向来颇为艰难。若是从汉中陆路挺进,沿途险阻,听闻诸葛亮又亲自驻扎在汉中,恐怕难以突破。若从永安、新城两地水路并用,逆流而上同样不易。不知南中郎将,具体想要采用何种计策?”

我谨慎斟酌着词句回答:“大司马所言极是。因而末将的考虑,仍是以永安、新城为主要进攻方向。长安、汉中陆路,只是佯攻牵制。”

“原来如此。”曹休答道,看我的目光颇有几分意味深长。

曹植开口道:“其实若先伐吴,也有几分道理。永安、江陵、江夏,都在吴国上游,顺江而下最是便利。同时淮南又牢牢掌控在我军手中,孙吴多次进攻合肥皆无功而返。蜀贼连遭两次败绩,若暂时将其搁置不理,集中精力讨伐吴国,也不担心蜀贼不安分。”

曹植这样说,其实明显在给我和曹休之间找平衡。之前我们谈论这件事时,他便对我说过,即便曹叡对我的恩宠无人能及,若事事皆采用我的谋划献策,势必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尤其是官居大司马、手握重兵镇守淮南的曹休,无论曹叡还是我,都必须顾及他的想法。我的一统天下战略,不能单单从作战本身来考虑问题。

曹休听完曹植的发言,面色略有缓和,显得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了。其实曹休为人高傲,又统军多年,亲和力不算好,看起来就有点难以接近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我缺乏与他深交的机会。这几年我在荆州混得风生水起,曹休虽说不至于嫉妒我一个后生晚辈,心中却难免有几分“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成见。

“先吴还是先蜀,各有考虑,也各有风险。最终如何,还是请陛下决断。”曹植话锋一转,提醒我们最后的决断权仍在曹叡手中。

曹休紧跟其上:“无论陛下如何决断,臣谨遵圣意。”

曹叡轻叹一声,仍是淡淡一笑:“三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这叫朕如何决断?”

他看向曹休:“上回听皇后说,大司马的外甥女年方十七,待字闺中,人品相貌皆是不俗。朕打算过几日请皇后在宫中设宴招待宗亲之女,届时也请大司马的外甥女务必赴约。”

曹休赶忙行礼道:“臣代内人一家谢过陛下隆恩。”

我在一旁莫名其妙,心想曹叡怎么突然把话题转到这么奇怪的方向。曹植的视线从一旁淡淡瞥来,我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暗示。

曹叡莫非想让我娶曹休的外甥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