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黯然道:“我能感觉到,我对他而言已不像从前那么不可或缺。他倒是跟我提过要我留在京城任职,不要再回去江陵。留下固然可以巩固我的地位,可我经营了几年的江陵怎么办?刚刚拿下的永安怎么办?伐吴灭蜀、一统天下的设想怎么办?”
“伐吴灭蜀、一统天下……”他长叹一声,“好一个志向远大的夏侯叔权!若是武皇帝在世,不知该有多欣赏你!”
“如今鼎足之势已成,将星凋零,谋士作古,铁马峥嵘的时代已成过去——这些我都知道。可难道齐王殿下也是这么想的吗?”
他看我一眼,沉声道:“曹植能有今日,是该感谢你夏侯称的。”
“齐王言重!夏侯称不敢当!”
“你当得起我这份感谢。若不是你向叡儿进言,若不是他听了你的,我曹植恐怕会在封国蹉跎一生,郁郁终老,怎会有机会入朝辅政、施展抱负?”
“殿下也说,我只是进言,是否听从,终究还是陛下决定的。”
他笑着叹气:“帝王家事,等闲谁敢进言?何况先帝临终前,留下过‘藩王、后宫不可干政’的训诫。陛下决定召我入京时,朝中不知多少人反对呢。倘若这个进言不是出自你口中,叡儿断然顶不住这份压力。”
“我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成为陛下和齐王的后盾吧……”
“你有!你有军权、有军功,年轻一辈当中,无人能及你的才干,也无人有你这份运气!若我没记错,你在战场上未曾尝过败绩吧?叔权,你并不知道你在京城这些无所事事的世家子弟眼中,多么令人嫉妒!”
“可我并不觉得呀!”
我回想起在司马师组织的那场聚会上,年轻人们对我的态度只能说平平淡淡,甚至有几分嫌弃我跟不上潮流。
“哈,那是因为你根本不认为自己是惹人嫉妒的存在吧。”曹植笑道,“所以你说叡儿想把你留在京城,我认为可能也是他自己觉得你离他太远、感情疏离了不少,想要设法改变。再说,叡儿也不像先帝和武皇帝,征战出身。他对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渴望,没有先帝那么强烈。”
我缓缓点头:“殿下的分析,我认为在理。一统天下,或许只是我个人的梦想……”
“其实我并非不赞成。若我子文兄长仍在,更是会积极支持吧……”
“假如殿下也赞同我的构想,那是否可以……”
曹植看着我,年近四十仍然俊逸潇洒的脸上浮现出少见的凌厉之色,转瞬即逝。
然而历史上的他仅仅享年四十一岁。
“你先告诉我你的构想是什么?一统天下,不是空口白话。”
我正襟危坐:“我想先伐蜀!”
诚然,诸葛亮确实是可怕的对手。即便抛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他的过度神化,他本身是一顶一的内政高手,也是具备想象力的战略家,这是不可否认的。“隆中对”在这个时代看来不可谓不新颖。
但正因如此,更要先对蜀国下手!如果给诸葛亮时间,让他把蜀汉的内政完善起来,蜀地就会彻底变成一个崇山峻岭保护下的独立王国,天下分裂的局面就更难动摇了。
而且为什么先蜀后吴,我也有认真考虑过。跟原本历史上的情况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牢固掌握着江陵这个荆州核心,又刚刚拿下永安,打开了溯流而上进入三峡的通道。此刻正应该趁着士气大振的时候,一鼓作气攻入蜀地、拿下成都。
倘若放着蜀地不管,调转矛头去打江东,道理上有点说不通,还有可能遭到蜀汉顺流而下的攻击,腹背受敌。毕竟对蜀汉来说,江东和他们处境类似,他们也不会希望我们攻下江东,倾尽全国之力来对付小小的巴蜀之地。
再说,毕竟刘备称帝了,而孙权还没有。名义上,孙权仍然是大魏的“吴王”。
“……具体战术方面,我想应该从永安和长安水陆并进、两路出兵!若长安陆路大军能够攻入汉中,打开蜀道,也有机会能从北路攻入蜀中腹地。至于永安、江陵的水路,相信征南将军司马懿和我一样,当仁不让。两路大军互为呼应、相互争先,何愁蜀地不平!”
曹植听罢沉思良久,微微一笑:“你考虑的确实很深入。只是你有没有想过,这计划一提出来,始终是以你为主导,你认为长安的曹真和淮南的曹休,会怎么想?曹真还有可能在这计划中占一份功劳,曹休可是完全被摒弃在外呐!”
我略显尴尬:“这个……曹休将军牵制江东,也是至关重要啊!若大举伐蜀,孙权肯定会在淮南挑起战端,既是为了分散蜀汉的压力,也是为了浑水摸鱼。”
“可是牵制之功,怎么比得上主攻正将?”曹植笑,“我知道你没有私心,叔权。可你必须考虑,像你这样的人,凤毛麟角。”
我语塞。我确实没考虑这点,但还是辩解道:“以后伐吴,主攻的功劳还不是曹休的?到时我肯定不会跟他抢!”
“就算到时候伐吴,曹休也不一定还在淮南啊。你不能用这个理由说服他的。”曹植正色道,“我倒是有个主意,但我恐怕你不会答应,陛下也不会高兴。”
“什么主意?”
我有点激动,却不想曹植当头给了我一盆冷水。
“你娶曹休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