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赛的事很快在花灯会上不胫而走,被人群冲散的祝英台很快按照过路人指向找到那只花灯还有花灯的主人们。
祝英台沿路听来的说法是穿碧青衣裳的公子拔得头筹,还为新奇花灯取名。眼下一看,碧青公子倒在,花灯则是到了马文才手里。
面对妹妹稍显暧昧的眼神,祝英宁故作镇定,问道:“你们去哪里了?我们一直都没找到你们。”
梁山伯道:“原是要来的,但英台说想捞金鱼。”
“捞金鱼?”祝英宁一下子来了兴趣,“在哪里?”
要知道,他小时候可是最喜欢在集市里捞金鱼,虽然成果一般,金鱼死得也快,但每次见到都要停下脚步试一试。
“就在那边。”
祝英台刚指完,祝英宁就大步流星赶过去。
途中,祝英台问起那个花灯的事,祝英宁回说是猜灯谜的奖品。
“我知道,但你居然让马公子拿?有点太大胆了罢?”
祝英宁正在查看沿途的小摊,随口道:“那是他的东西,他拿着不是很正常嘛。”
“他的?不是你赢来的吗?”
“嗯,送他了。”
祝英台拉近哥哥,小声道:“你答六十多道题,最后把奖品给了马文才?”
“有什么问题吗?”
“不,没什么,挺好的。”
说完,祝英台还扯了扯嘴角,视线不自觉往那个漂亮又精巧的方灯看去。
或许是因为人流都被灯谜赛吸引过去,这边的人群少了些,祝英宁让祝威付了钱,接过摊主递来的竹网兜,就要下手。
祝英台忙喊道:“哥!袖子袖子!都快打湿了!”
祝英宁抬手随便挽了两圈,开始忙活。
这儿的金鱼跟后世没太大差别,就是小点,居然还有鱼苗。祝英宁捞了几下,看一眼不远处在计时的小沙漏,又重新开始战斗。
这种竹网兜比塑料的那种重点,捞久了容易手麻,祝英宁折腾半天,战绩还不错,三条,虽然有一条刚离摊没多久就死了。
祝威帮着处理好死鱼,重新拧好竹筒,跟着主子们一道往下一站去。
“哥,你饿吗?”祝英台鼻子动动,出声问道。
祝英宁伸长脖子听不远处的摊主和顾客吵架,过了一会儿才回答,“你想吃什么?”
祝英台指着前面一家卖碗糕的摊子,“去试试那个。”
碗糕一如其名,是一种将面糊倒入竹碗蒸熟的糕点。制作碗糕的材料相对简单,鸡蛋、面粉还有坚果碎,这家撒的是花生碎和瓜子仁。
祝英宁问马文才两人要不要,二人都摇头,又问书童们,就马兴摇头,于是一人买了一个,趁热咬下一口。
碗糕口感偏韧,蛋香很重,加之坚果点缀,更加香脆。
“好吃!”兄妹俩异口同声感叹。
马文才和梁山伯对望一眼,微微一笑。
祝英宁边吃,还在听人家吵架,用的是当地方言,他只能半听半猜,大致是顾客认为货不对板,摊主认为离摊之后就不接受退换。
就这样来回吵,后来像是有人来调解,调解到最后,退了一半的钱。
“你在做什么?”马文才终于耐不住好奇问道。
祝英宁说了自己听到的事,祝英台瞪大眼,说完全不知情,遗憾自己居然错过这么大的热闹。
“这种热闹总会有的,就是太费脖子和耳朵。万一对方说的是方言,还费脑子。”祝英宁总结。
祝英台道:“那我不爱听,没意思。”
就在这时,一人横冲直撞,撞到祝英台肩膀,她正要发难,就听身后传来抓小偷的喊叫。
祝英宁来回探看,就近抓了边上水果摊挑货用的扁担丢过去,把那人砸了个踉跄。他们一行人赶过去时,那人居然抽出匕首就要刺向祝英宁。
祝英宁离他很近,几乎是无路可逃,且由于恐惧,他不光大脑一片空白,连四肢都僵在原地。
千钧一发之际,马文才出手截断,却因此被对方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没太关注,两三下将人打翻在地。
祝英台下意识提了下裤子,踢了那人一脚,负责花灯会保卫工作的官差很快到来,搜出他身上的钱袋,竟有五六个,看得围观群众忙检查自身。
那大喊抓小偷的失主气喘吁吁地赶来,是一位老太太,在祝英宁交还钱袋时,她老泪纵横,就要给祝英宁他们跪下,祝家兄妹忙伸手扶住。
“这可是我家老头子的救命钱!阿弥陀佛,佛祖保佑,谢谢各位活菩萨。”
祝英宁直摇头,“阿婆,您接下来可得好好收着,莫要再被人盗了去。”
老太太擦眼泪,把钱袋收回怀里,应道:“好好好,老婆子会的。”
“娘!”
一个壮汉跌跌撞撞地跑过来,见此情状,急切开口,“出什么事了?”
老太太把事情说了,那壮汉抓住祝英宁的手连连道谢,谢过之后,母子又朝他们鞠了一躬,相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