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袁许] 尘中雪 > 第1章 第 1 章

第1章 第 1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许三多的脚常年不能行走,每次都拜得很辛苦,却从不间断……也记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史今抱着他进了大殿,刚将他放下地,他竟能跌跌撞撞地走到观音像下的蒲垫前,自己跪了下去。

史今和年长的僧人们注意到了这个变化,欣喜之余却没多说什么,只如寻常一般对待许三多,却逐渐放开了对他的过多照顾。许三多自己都没发现,不知从何时起,他不再需要史今抱着出门,从笨拙开始,脚步逐渐变得轻灵,在大殿上也渐渐能同大人们一起念经,从“南无释迦牟尼佛”到“南无九华山大愿地藏王菩萨”,许三多记得越来越多的佛及菩萨圣号,记得越来越多的事,一天比一天清明,心也似乎明亮透彻起来,脑子仿佛开了窍,他有了过目不忘的本事,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强……

很多年后,许三多都记得那个场景——夏夜里做完晚课,史今抱着七岁的许三多坐在庙门前,看蜿蜒曲径直通山林,两旁映照着萤火虫的微光,忽明忽暗,如梦如幻。史今贴着他的脸,微笑着告诉他,人人生而有先天注定的命数,却能通过后天努力,行善礼佛,逐渐消减业障,甚至产生身心上的变化。

许三多迷惑地望向史今,说自己当时只是因为看着菩萨会想起妈妈,所以才礼拜菩萨、念诵圣号。

史今浅笑,告诉他,若人今生能闻佛法,能生‘正信’并身行奉持,皆因过去多生多世曾种善根,如一粒种子,在今生因缘成熟便会萌芽,这是你与菩萨的缘,也是与这古寺以及我们的缘。

年幼的孩子歪着脑袋:“缘?”

史今笑了,眸光流转,却似早已预见到什么,有些不舍地将许三多搂进怀里——

“三多,人各有不同因缘。善缘孽缘,皆不能逃,只能承担,或者化解。”

“今生,这古寺非你长留之所。你自有另一段缘,需用此生去了。”

许三多想了想,着急起来:“史今哥哥,你要赶我走?”

“不是。”史今叹息一声,轻轻拍了拍许三多的背,“若你将这里看作自己的家,那‘家’永远欢迎你回来,只是长大的孩子,终要离开父母,自己另外成家立业。等时候到了,你自会离开,开始另一段因缘。”

许三多困惑,七岁的孩子并不明白。

“缘起缘灭,各有其时。无须担心,亦无需焦急。随顺因缘,它来时,便面对它,它离开时,便放下它。尘世来去,清心自在。”

许三多那时并不能完全理解史今的话,却依稀明白了,凡事不能强求,各人各有该走的路,机缘总会变化,只要坦然面对即可。

后来许三多才知道,史今这席话,便是先对他做了一番解释——当寺里说他年满七岁,已经可以剃度成小沙弥时,史今否定了这项提议,仍让许三多同自己一样,都以‘优婆塞’的身份呆在寺里,只让他授了‘三皈五戒’。

许三多微微有些失落,却也很快接受了现实,因为他相信史今,相信史今所说——今生,自己另有一段因缘,需去圆满。

*注:优婆塞:中文简称居士,特指男性居士;女性居士为‘优婆夷’。指没有出家,但受了‘三皈依戒’的人,他们不是和尚,也不是尼姑,仍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乃至成家立业。【三皈依为佛教‘根本戒’,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中的五戒则指: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

许三多在这座山间古寺度过了他的大半个童年,从学会诵经礼佛,到跟着大家一起做早晚课、自己种菜维生、照顾年老的师公和师祖,学会了出家僧众的行住坐卧一切仪轨,只是始终未能剃度出家。

1916年,山下传来消息,窃国大盗袁世凯“驾崩”,时局更加混乱,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常年纷争混战,民不聊生。

从那时起,常有流寇和不知名的兵团闯入古寺。他们衣衫褴褛、受伤挨饿,僧众们为其准备餐点和包扎药品却被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在寺里横行霸道,将古老寺院的门板拆下来当床,、打坏桌椅拿去当柴烧、殴打劝阻的僧人,甚至连小沙弥也不放过……那时,许三多被史今护在身后,愤怒混杂着无力和恐惧,史今却告诉他,你要看得明白,活得清醒,却要知道,因果环环相扣,自有其时,不要让憎恨蒙蔽你的心。

山里的日子在这样的骚扰中过不下去了,僧众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许三多十四岁那年,史今也带着他离开了这座逐渐被摧毁的寺庙。

那一天,许三多牵着史今的手,一路下山,频频回望,心里不舍,低着头一个劲儿掉眼泪。

“三多。”史今牵着他,没有回头,“万物皆‘有为法’,乃因缘聚合而生,无常且不可永存。这座古寺由因缘聚合而成,经历了发展、繁华、终至衰败,也是它与众人的缘到了尽头,缘起缘灭,终须有时。”

“嗯……”许三多哽咽地应了,用手背擦了擦眼角。

史今叹了一声,牵着许三多,缓步前行,悠悠诵道——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917年的秋天,一段缘尽,另一段缘将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