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求医问药,无不是为了回到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幼儿——作为连接家庭的纽带,几代人重点关注的对象。盼望他/她健康成长是一个正常家庭最重要的期待。
儿童科室相关学科的医生每天面临的都是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被好几个大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
李老师和苏衡一起接诊了来自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女孩。
丁雨,现年四岁,两岁半的时候因行为刻板,举止怪异,逃避他人目光,无法正常与人沟通。家长带到医院里被确诊为自闭症。
医学上自闭症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自1980年以来,各种医学研究均显示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关系非常密切,遗传度高达80%~90%,孤独症患儿存在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生物学机制的假说也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氧化应急假说认为是过氧化物增多,患者的抗氧化能力减弱;免疫异常假说,母孕期和出生后的免疫功能异常和神经炎症反应;脑——肠轴假说,肠道菌群的异常,导致免疫异常,营养素转化吸收障碍,最终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等等学说。
目前也有研究显示,母孕期的不利因素是孤独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母孕期高龄,怀孕时父亲年龄过大,母孕期有先兆性流产,病毒感染,喝酒,吸烟,服用某些药物,情绪不稳定,出生时缺氧或窒息等。
特别的在患儿大脑发育期,其接触的不良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的可能性增加。
在医生的临床检查过程中发现大多的孤独症患者存在不属于该病范畴的精神疾病症状,即其他共患病相关的症状,约70%有孤独症的个体可能有一种共病的精神障碍,40%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共病的精神障碍。
孤独症多起病于三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于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关于此类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放任不管只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丁雨从小活泼,很爱笑,一逗就乐和其他小孩差不多甚至更加调皮。大概是两岁之后渐渐变得不想说话,行为刻板,其他人和她说话她不会做出回应,情绪变得难以掌控,常常一个人玩,有小朋友拿她的玩具她会情绪失控打人。不愿意听大人说话,吃饭无意识要喂饭。
一开始家长以为是教育方式有问题,尝试和她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丁雨她一直逃避家长的目光,表现抗拒,稍微声音大一点会激起她更为强烈的反抗,她会开始哭闹,怎么劝都不管用,苦累了就自己抱着小玩偶睡着了。
家长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办了,后来听朋友的建议带到医院里检查,二岁半确诊自闭症。一纸诊断书,家里原本的生活全都改变了。
丁雨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姐姐和小一岁的弟弟。姐姐正在上约儿园,弟弟刚学会走路。
为了丁雨的治疗训练,妈妈辞职在家带娃,爷爷和奶奶也到他们家来帮忙照顾姐姐和弟弟,爸爸忙着挣钱养家。
确诊之后丁雨妈妈一直陪着做治疗训练,可是却都不怎么见效。医生也告诉丁雨妈妈,自闭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见效缓慢的事情。
丁雨妈妈心里着急,四处打听之下了解到A大附院儿童精神科的李教授专治这个病,声名在外,所以特意不远万里带着丁雨让李教授看看。
丁雨进诊室后一直跟在妈妈身边。李老尝试引起她的注意和她互动,拿出小玩具让她慢慢放松下来,全程李老给的指令要重复好几次,在妈妈的鼓励下丁雨才会慢慢配合完成才,和他人没有目光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典型的自闭症患者表现。
李老又看了一些丁雨的病历诊断以及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问了丁雨妈妈孩子在家的表现,个体训练和家庭参与都是很有成效的,之前医生给的建议和诊断意见也是正确的。丁雨的恢复是符合预期的,接下来只要坚持康复训练,定期检查,与医生保持沟通交流就可以了。得到李老的答复后,丁雨妈妈满脸愁容并没有消散,她上前握住李老的手情绪激动
“李大夫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小雨回到正常人的样子。”确诊这么久,丁雨妈妈还在心存侥幸,她盼望着是自己的认知有问题,之前的诊断都是错的,她宁愿相信有神医的存在,也不愿意相信她的孩子会是这样一辈子。
苏衡扶她坐在椅子上,李老严肃的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