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肃风尘仆仆地前往沧海堂,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
温太妃与长子久别重逢,激动得泪流满面。她向来身子骨硬朗,可自从春天里病倒,一直没彻底见好,近日听闻成肃要回京,周身气色也为之一振,今日早早在府中等候,拿定了主意要亲自为成肃接风。
成肃愧疚道:“是儿不孝,难以在家中侍奉。”
温太妃只是问他:“你回来,不会再走了罢?”
成肃不言,唯有叩首而已。温太妃握着他的手,止不住摇头叹息。
府中早已准备了盛大的家宴,为成肃接风洗尘。成府这些年人丁兴旺,纵然成雍和数名子侄各自出镇,座中大大小小仍有十几个男女小辈,加之温太妃、桓夫人并一干女眷,当真是钟鸣鼎食,富贵满堂。
成肃卸下了铁甲,酒酣耳热之际,于座中把箸击盘而歌,引得温太妃开怀,仿佛在此时此地,他不再是权倾朝野的梁公,而仅仅是久战归来的旅人。
成之染也有许多年没有见到她父亲如此高歌,她祖母眸中莹润的泪花,与当年她父亲第一次征讨海寇归来之时,并无二致。徐长安随着曲调蹦蹦跳跳,令成肃大笑,他似乎对这个外孙格外喜爱。
日暮酒醒,曲终人散。徐长安仍旧缠着成肃陪他玩,成之染将他抱起,道:“外祖太累了,莫要再胡闹。”
成肃捏了捏徐长安的小脸蛋,脸上带着微醺的笑意:“鹊儿舍不得外祖,那就留在外祖家里,不要回去了。”
徐长安自然听不懂,只是扑腾乱动。成之染望了成肃一眼,道:“阿父,早些歇息罢。”
成肃哈哈一笑,颔首道:“我累了,我累了……”
曹方遂和常宁扶着他远去,成之染伫立良久,禁不住将怀中幼子抱得更紧。
徐崇朝沉吟:“梁公之意是……”
成之染微微摇头:“他醉了,逗孩子的话,怎么能当真?”
斜阳余晖下庭院深深,她收回目光,廊下皂荚树摇曳披拂,清香扑鼻。昨夜风雨后落了许多青翠的碎叶,被人扫在庭阶下,宁静中又生出支离之感。
她与徐崇朝在东府留宿,出阁前的居室一如往日,看得出时时有人打理。高案上仍旧摆着刀架,静静地立在旧时花窗下,成之染将随身的长刀放上,刀鞘黑沉如水,光影斑驳闪动,从前那许多在东府的日日夜夜,又仿佛回到眼前。
不合时宜的泪花微微润湿了眼眶,她夜不能寐。
难得是个晴朗的秋夜,小窗外寒蛩不住鸣。成之染披衣起坐,望着窗棂上铺满清光,摸出箱奁中一支芦管。
独步闲庭,夜凉天静。后园水轩中风帷轻动,雾罗低垂,月光好似火苗闪动,明亮得令人恍惚。
成之染静坐轩中,吹响了她的芦管。铁甲寒霜,幽幽心曲,岭南暗夜,关陇黄沙,回环往复犹如咏叹的乐声,飘散在江南秋夜。
一曲终了,成之染放下了芦管。
暗影中不知何时站了一个人,高大的身形显出苍迈之感,仿佛明月星辉都会聚此间。
成之染似是一叹:“阿父。”
成肃缓缓步入轩中,隔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眺望,阒寂的府邸早已沉沉睡去。凉风吹动他宽大的衣袍,他对成之染道:“夜里凉,回屋罢。”
成之染握着手中芦管,一动不动。
成肃沉沉地望着她,半晌,在轩中落座,帘帷在他面容上投下风影,缥缈得如同梦境。
“我听你祖母说,鹊儿抓周时,抓到的是丹阳尹之印。”他缓缓说道。
成之染似是一笑:“是阿蛮胡闹,我竟不知还放了这个。”
“吉兆啊……”成肃看了她一眼,眸光闪动,道,“我的小鹊儿,将来必能做丹阳尹。”
成之染侧首,道:“这话我可不敢说。”
成肃笑了笑,从容问起她这双儿女近事。生儿育女是件辛苦事,他至今记得,成之染孩提之时,没少让柳氏和他劳神费力。不过如今他的长女已位居显宦,劳心费力之事自有傅姆代劳,不会再令庶务繁杂的镇国大将军费神。
成之染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眉宇间难掩疲敝之色,在朗月清风涤荡之下仍不减沉重。
总不会是为了家宅琐事。
成肃喟然一叹,道:“我儿,你想问什么,尽管问我罢。”
夹水疏篱间木槿堆香,零落花枝如同一双双低垂的眼眸。成之染沉默了许久,静静地望着面前的老父,终究开口道:“父亲此番回京,可是要做梁王?”
成肃迟迟没有回答她,耳畔只听闻风声疏冷,一声又一声寒虫嘶鸣,聒噪得令人烦闷。
在成之染再次开口前,成肃反问道:“有何不可?”
成之染缓缓垂眸,忽而又望向天边朗月,喃喃道:“我记得上一位异姓封王的,已经被抄家灭族了。”
成肃盯着她,道:“傻孩子,我怎么会做庾慎终?”
成之染止不住轻笑:“那父亲为何如此?”
“我已经五十七岁了,又还有几年能活?”成肃似是叹息,“此生若是能致霸称王,田舍翁亦无憾矣!”
成之染摇头:“可父亲所求的王霸之业,会招致百世骂名,将你我所有人置于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