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这趟出门的缘由有二,一来她的小女儿早就到了出嫁的年龄,偏偏婚事上不顺利,高不成低不就的。二来,她离家多年,年龄越大就越思乡,很想回老家走走看看。
回了老家,一打听,才知道旧时好姐妹的儿子竟然如此争气,不仅考中探花,还去外地当县令了。
虽然还没见到安嘉乐本人,冯氏已经把他好一通夸,夸得杜秋容心里高兴,面上还要表示谦虚。
“对了,你的乐哥儿定亲了没有?”冯氏谈起了儿女的亲事,“我前面那三个大的,都已娶妻成亲,唯独这个最小的,可把我愁坏了。”
杜秋容不答反问:“这是怎么说?清瑶长得好,又端庄大方,只怕你家的门槛都要被人踏破了。”
“唉。”冯氏叹了口气,“就为了她,我和老爷的头发都急白了几根。老来得女,难免宠了一些,想给她找个样样都好的。可京城里的那些公子哥儿,要么门第太高,高攀不上。要么不学无术,整日逗鸡溜狗,就是个纨绔。就这样的,身边莺莺燕燕无数,我哪里舍得把女儿嫁去这样的人家。”
“这倒也是。”杜秋容点点头,“我家的这个,本也到了该成亲的年纪,可他总说不急。我和老爷拿他没办法,只能依着他。婚姻大事,总要他自己看中了才行。”
冯氏很赞同这一点:“小辈们彼此看中了,将来才能夫妻和睦,否则岂不是结了一对怨偶?”
这个下午,杜秋容和冯氏说了许多话,推心置腹过后,仿佛又回到了未出嫁时的亲密无间。
县衙里,到了该下衙的时辰,安嘉乐一点也不着急,甚至还想喝盏茶再走。
明月有点急了,提醒道:“少爷,冯太太他们已经到了,今晚要摆宴接风。太太说了,叫您早些回家去,千万别迟了。”
“已经到了?那好,走吧,回家去。”
回到家,安嘉乐脱下官袍,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去正院给爹娘请安,顺便见见客人。
冯家三人早就在这里等着了,等见了面,相互行礼问安。冯氏把安嘉乐夸了又夸,夸他一表人才,气度不凡等等。
安嘉乐谦虚地笑了笑,然后和他爹一起领着冯显去了前院。期间,他只看了冯清瑶一眼,没有很深的印象,只知道这姑娘长相清丽,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规矩礼仪也都很好。
当晚,安家摆了两桌,男女分开,前后院各一桌。
冯显本以为安少爷身为县令,可能不太好相处,毕竟这世上有一些人是看不起商户的。没想到安少爷性情开朗,待人真诚,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席间,为了不至于冷场,安永兴主动谈起了城里最近刚刚破获的杀人案。
冯显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
见他爱听,安嘉乐便在一旁补充细节,甚至还把以前破获的几起案子也一并讲了。
冯显只觉得这比听说书有趣多了,心里也越发佩服安少爷。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县令,还心细如发,断案如神。
等到酒足饭饱,冯显已经喝得醉熏熏的了。安嘉乐让人把他扶回客房,看着他安顿好这才离开。
自从冯氏来了,杜秋容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两人聊起未出嫁时的日子,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似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冯氏在安家已经住了七八天,她打算回京城去了。
“如今你的乐哥儿多有出息,等三年任期满了,你们也要来京城的,到时我们就又可以时常走动了。”知道杜秋容舍不得自己走,冯氏劝道。
“姐姐,你说得也是,你在京城等着我。”
“好。”冯氏紧紧握着杜秋容的手。
冯家人要走了,安家一家三口都去送,一直送到城外五里远才停下来。
告别安家人,马车带着冯氏等人继续前行。冯显骑着马,带着仆从护卫在马车旁边。在路上走了一天,走得人困马乏,该找地方歇歇了。
恰好前方不远处就有一座小城镇,一行人赶在天黑前进了城,找了家最好的客栈打算歇一晚,明早再走。
开好房间,洗漱过后,吩咐店小二把饭菜送进房里来,冯家三人围坐在一起吃了晚饭,饭后一边喝茶消食一边闲聊。
冯显想起了安嘉乐,看一眼自己的妹妹,便对母亲说:“娘,我觉得安少爷很适合做我的妹夫。”
冯清瑶闻言,羞恼道:“二哥,你在胡说什么。”
“这怎么能是胡说呢?”冯显笑笑,说起了安嘉乐的种种好处,“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我能看出来,他的人品很不错。身上没有一点官架子,待人和气。我仔细打听过了,安少爷直到如今身边都只用小厮伺候,连个通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