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1056年(嘉佑元年)。
程颐程颢很无奈,他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希望自上而下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两人思来想去也没有发现本意有什么疏漏,如果通过“理”可以约束统治者的贪婪欲望,从各种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可后来这句话究竟被歪曲成了什么样子?让天幕唯恐避之不及?总之,这句话要改,但本义不能改,得换个浅显一点不容易被误解的说法。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戴震的著作,他代表作有《声韵考》《孟子字义疏证》,单从书的名字看,这两本儿感觉有点偏字典那样的工具书,不太像思想著作。前面那个确实不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音韵集注,后面那个是通过解释孟子的词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从里面抽一段话让你分析阐述戴震的思想观点。不过还是那句话,考试不考,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但古文嘛,是真的很无聊。】
清,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戴震冲前来斥责他的好友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他能怎么办呢?他的书确实有点不太合事宜,万一惹了皇帝不高兴可能会掉脑袋,但那又怎么样?天幕夸他了!凭这一句夸奖的话,他就不会遇到危险,不过接下来他估计要经常面圣了,他这把老骨头也不知道能活几天,书也写完了,能享受多久是多久吧。
东方辰看了下时间,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惊觉聊天聊太嗨,刷题任务没完成,干脆利落的决定下播。
【我知道直播间里大多数宝贝都不考研,但还是听我罗里吧嗦的说了这么多,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等我考完研,我们就恢复正常直播内容,考研前可能还会直播几次做题,不嫌弃的遇上了记得来玩儿~拜拜,我抓紧时间刷题去啦!】
[拜拜拜拜]
[小辰下次见]
[我不考研,但看小辰讲题还挺有意思的]
[期待下回直播]
*
随着东方辰关闭直播间,每个人的随身天幕都变得漆黑一片。
各个朝代反应不一,大多数朝代的皇帝都在天幕播放时召集好群臣,天幕已结束,一个朝会大礼包安排妥妥的。小老百姓们都兴致勃勃地三五成群聊天幕新鲜事儿。
但总有一些皇帝不走寻常路。
比如离安史之乱没两年的唐玄宗正醉卧贵妃膝,醉得不省人事。
比如沉迷修仙的嘉靖皇帝,天幕一出现就让人设立祭坛,结束时正好祭拜天幕。
东方辰对这些朝代的存在一无所知,只有系统默默监测着被唤醒的这些位面的能量波动,然后选择性地断开链接、连接链接。
一些位面受东方辰影响比较严重,比如某几个位面的唐玄宗已经被赶下皇位,比如某几个位面多了本不应该存在的农民起义推翻皇权……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唤人呈上天幕的记录,从头到尾回顾了一遍,心中各种滋味交错,难以排解和言语。
东方辰把朝代更替当做寻常和规律,嬴政却不行。大秦奋六世之余烈,方才一统天下,嬴政骄傲到自以为比肩三皇五帝,将名号都改为了始皇帝,还没得意多久就被别人告知秦二世而亡,嬴政的心情可想而知。
嬴政不是没有看到大秦的隐患,只是看到还不够,还要有解决隐患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某一瞬间他曾怀疑自己,但又立刻坚定,也许原来的嬴政做错了,但已经拿到标准答案的他绝不会再错一次。汉承秦制,呵,既然天赐天幕给大秦,那么这个所谓的汉朝就永远别出现了。
比起自信满满的嬴政,李斯就不是那么胸有成竹了。作为非常了解始皇帝的人,他很轻易就能猜到嬴政的打算,无非是暂缓修建陵墓、宫室和赤道,并且模仿汉朝轻徭薄赋罢了。这样对大秦确实很好,但对法家却是一次剧烈的冲击。李斯脑筋急转,努力思考能完成嬴政目标的同时保住法家在秦国的无上地位。
因为早有准备,李斯在嬴政问策时提议,“何妨参考一下后世的考试制度呢?”嬴政将李斯的建议纳入考虑范围。至于考试内容,李斯和嬴政谁都没提,反正法家绝对占大头。
汉,前129年(元光六年)。
刘彻也在回味天幕中的内容,生在一个事死如事生的年代,刘彻从来不避讳死亡,更何况他还没有到畏惧衰老和死亡的年纪。他想,汉武帝,武,多么美好的一个谥号,他要让自己更配得上它。
刘彻目光灼灼的看向卫青,无声询问,朕的大将军,你准备好了吗?
卫青斗志昂扬,向刘彻行军礼,向他的君王表达他的必胜决心。
李广很酸,但他识趣地什么都没说。这场宴会是庆祝龙城大捷的宴会,可是和他关系不大。
刘彻拍拍卫青肩膀示意他站起来,君臣相对共酌,其他人也其乐融融的样子,默认暂时不谈公事,一时间宴会氛围达到了顶峰。
唐,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捏着鼻子翻看他能干的臣子们飞速写完的奏疏,从这些奏疏他能看出爱卿们都花了不少心思,但天幕出现得太突然,消失得也很突然,但没消失干净,每个人的随身天幕都还在只是无内容了而已,也不知下次出现天幕会是什么时候,会对大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早在天幕出现时,他就派遣了文臣、大将和军队去安抚民心、平定民乱,远的地方暂时反应不及,但京畿地区必然无忧。
李世民放下奏疏,盯着长孙皇后看个不停。
“观音婢,朕觉得天幕是个好东西。”李世民牵住长孙皇后的手。年前长孙皇后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开春以来她更是精力不济,连宫务都一一交托出去,而今天长孙皇后不仅陪李世民看完了整场天幕,留下来陪他看奏疏也不露疲态。李世民猜观音婢的好转一定是天幕破碎时落入身体的那道白光的作用。
长孙皇后拍拍他的手,笑说:“妾确实感觉好了很多,还是唤太医来看看为好。”
不一会儿太医就到了,顺便帮李世民也看了看,很快得出结论,长孙皇后不仅恢复了往年的康健,连顽固的气疾都被治愈了,李世民更是壮得像头牛。
“天幕一定是上天送来的好东西。”李世民喃喃道,难道这就是神明的力量?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太医来的怎么这么慢?”朱元璋不停催促着。
“叫那么多太医干什么?叫一两个就够了。”马秀英劝道。
“不行,咱不放心,刚刚那个太医太年轻,生怕他不靠谱。”
“人家很厉害的,把昏迷的你轻松弄醒不够厉害吗?”马秀英戏谑地笑道。
“妹子,你别笑咱了,这不是不敢信吗?那道白光就这么厉害?”
“怎么?你不想我活的长久?”
“这话可不能乱说,妹子,这么多年了,咱头一回这么怕,妹子标儿英儿都走在咱前头,干脆死了算了。”
朱元璋和马皇后互诉衷肠,朱标和朱棣兄弟俩自觉悄悄退场,那俩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想起来他们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