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天降大雪,一夜之间,都城银装素裹,雪将枝头的压弯了,阳光将雪照的闪闪发亮。
温知行窝在闺房,房内放着一顶青铜暖炉,那暖炉可比她手中的暖炉大上不少。
暖炉内还燃着香,火红的光透过暖炉的孔隙印在墙上,地上,驱走整个房间的严寒。
“妹妹,妹妹!快来快来要写对联了,爹让我来叫你。”温知训风风火火的推门进来,一同进来的还有寒风和飞舞的雪花。
温知行被突如其来的寒风吹的缩起了脖子,将手中的黄铜手炉握紧几分。
“知道了。”兄长还是如此毛躁。
温知行起身,拿起挂在屏风上的披风,裹在身上,走前还不忘拿走暖炉。
两人一前一后往书房走去。
温成峰早已备好笔墨,在书房等候多时。
“李伯,在取些碳来,莫冷着小姐。”
“是。”李伯立马走开去库房取碳。
“爹。”温知行站在书房门口。
“来了呀,快快进屋,有没有冻着啊。”
“没有呢。”温知行走进掸了掸身上粘上的雪花,解下披风挂在一边,便走进去。
温知训站在门口跺跺腿,拂去身上和头顶的雪,走到暖炉旁,双手伸到暖炉前,互搓两下取暖。
“你就不可以走旁边点,硬站那挡你妹妹取暖?”温成峰放下手中毛笔皱眉说道。
温知训撇撇嘴,往旁边挪了挪。
“爹爹。”
温知行放下手炉,走到温成峰身边。书桌上放着一副对联,对联只写了一半,那字笔锋顿挫,苍劲有力。
“知行,来帮爹爹写些过年贺帖。”温成峰指了指身旁的堆在一起的字帖。
温知行点点头,看着不多的墨汁,拿起竹子做的小竹勺,舀少许清水倒在砚台上,拿起一旁的墨石开始研磨。
“爹,爹,我做什么呀?”温知训搓着手走了过来。
“去给你妹妹拿张椅子,一会李伯会拿碳过来,你去把碳放进暖炉里,李伯还要外出采买年货。”
温知训乐呵呵的扛着梨木椅放在温知行身后。
“多谢兄长。”
“不谢不谢,我去看看李伯到哪了。”温知训摆摆手,毫不介意的说道。
温知行坐在椅子上,拿起毛笔,蘸取墨汁开始书写起来。
临近过年,整个都城好似都忙碌起来,贴对联,穿红衣,放鞭炮,挂灯笼,准备年货,好不热闹。
楚国皇宫也异常忙碌热闹。
御书房内,御案前储君舟身穿□□袍,衣摆绣着五色蟠龙纹,繁琐威严。
御案旁放了一张书桌,储尧也穿着暗红便服,腰间挂着一枚双鱼白玉玉佩,玉质温润。手中拿着奏折。
“父皇,谢家二郎初六成亲,谢将军请奏归都。”
“谢家满门忠烈,大将之才,是国兴呐。”储君舟微眯着眼,像是在回忆什么,片刻后说道,“让他安排好后归都,谢将军到是还未成亲,没想到老二先成婚。”
皇后季惗一袭罗裙,头戴锦云饰,面容华贵端庄,颇有母仪天下的韵味。
“好啦,快尝尝我泡的茶。”
李公公端着青瓷茶盏放在皇上,太女手边。
储尧也谢过母后,端起茶盏,茶盏薄如蝉翼,茶盏壁预约可以看见自己的手指。茶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浅品一口,唇齿留香。
“惗儿泡的茶着实好喝。”储君舟忍不住赞叹道。
季惗浅笑道:“陛下过誉了。”
储尧也在一旁看着,内心暖洋洋的,不知自己日后是否有良人相伴。
煮茶温酒,共赏皓月。
夜幕降临,都城灯火通明,孩童奔跑玩闹。
温家三口吃完年夜饭,围在炉火旁,炉内的柴火烧的噼啪作响。
“妹妹,今天殿下传话,皇宫有烟火,邀我们去赏烟火,要去嘛?”
温知行脸被炉火烧的红红的,有种少女特有的娇憨。
“啊?”
听清后,她眼巴巴看着温成峰。
温成峰点点头,“去吧去吧,穿暖和点,我就不掺和你们少年了。”
“嗯嗯,好。”温知行点点头,回房去拿披风毡帽。
温成峰独坐堂前,双手凑近取暖。看着两兄妹正要出门,“注意安全,知训你怎么也不多穿点,染上风寒可如何是好。”
温知训摆摆手,又锤锤胸口,“爹放心,男子汉不惧风寒!走啦。”说完便拉着温知行往皇宫跑去。
“臭小子,慢着点!”温成峰总觉得他不靠谱忍不住叮嘱道。
远远传来一句,“知道啦”。
兄妹两人离开,温府瞬间安静下来,静谧的只有柴火的噼啪声。难得过年温成峰特例放假,只留李伯一人。
“李伯帮我拿个食盒。”
李伯点点头,麻利的去取来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