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羲仲讲述了观测的原理后,林施微便拉着暨白,在据说春分的头一天夜里早早地来到圆台上。
两人坐在圆台上,林施微指着天上的北斗七星,对暨白说道:“你相不相信,几百年前,北斗不止有七星,在这个漏斗把柄的顶端两侧,还有两颗小星星。”
“我相信。”暨白笑着应。
“你又没见过,怎么相信的?”林施微怀疑他都没有思考自己说的话,只一味地附和自己,便不满地微撅着嘴。
暨白忍不住上去亲了亲:“你说的,我自然都信。”
林施微嘴角上扬,眉眼尽是遮不住的温柔缱绻,抓着暨白的手,摩挲着他大拇指上的厚茧子:“你这么会说话的嘛?”
“我不会说什么话,只是见到你,就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了。”
林施微轻笑出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空灵又欢悦。
“喂喂、这里还有其他人呢。”羲仲咳嗽了一声。
夜色太美好,有暨白在身边,林施微是真的把羲仲几人给忘了。
“不过你说的景星,我们祖上也记载过此事。”羲仲见这两人之间终于结束了粘腻,让旁人避之不及的气氛,才插话,“据说黄帝功德显著,便有了‘景星见于翼’。伊柯家中也有此记载吗?”
“我曾经见过。”原身记忆里似乎没有,但是她是真见过的。
羲仲以为她见过相关的记载,便问道:“可记载了其他事情?那时历法与现在比如何?”
“最先前历法是十月,每月三十六日,后来演变成如今的十二月。你们羲和部落如今的历法是很精准的,一年的确是三百六十六日,每四年再设置一个闰月,便能让四时更加准确了。”
正因为林施微学过最基本的天文知识,所以才佩服这些没有望远镜,甚至都不知道日心说的古人,此时便无比肯定了羲和的历法。
“日出了!”有人出声。
林施微抬头,果然看见新生的并不刺眼的太阳就夹在从东数第七和第八个立柱的缝隙中。
原来如此。
原来这个观象台便是这样通过观测日出,来确定时间的。
据说第二个缝隙对应冬至,第十二个缝隙对应夏至,一年四季,便能准确对应农时。
这得需要多么丰富的经验,才能在这没有建立出数学体系的远古时代,建造出刚刚好在节气时分,观测到刚刚好太阳大小的缝隙。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注1)
这些古人的智慧,并不是在博物馆中就能真正领悟到的。
林施微转过头来,看着暨白。此时甚至有些感激他,把自己送到了历史中,去见识了这样真正的风景。
“怎么了?”暨白有些紧张地看着林施微,“可是累了?”
“是啊,咱们回去吧,暨白。”
“好。”
两人走了以后,还隐约听到羲仲对几个年轻人的讲解。这是帝尧让羲仲四人培养的天象人才,而他们,林施微也大概猜到了尧的想法,无外乎外派出去,一方面可以指导农时,另一方面,也可以监察四方诸侯。
帝尧登位五年,巡狩四岳,向各诸侯亮了亮自己的拳头,便果然将羲和四人派了出去。羲仲去了阳明之谷,监理东方青州之地,羲叔负责南方教化耕种之事,和仲去了西方昧谷之地,和叔去了北方幽都之地。
十二年,帝尧与三苗开战,双方死伤无数后,三苗投降。彻底坐稳了天下共主之位,四方俊才来都。
“欢兜是个最油嘴滑舌的人。”暨白很是看不惯欢兜,尧亲近九族,任用了许多黄帝后裔,身边聚集的人多了,人品难免会有参差。欢兜的确是个佞臣,只一味的附和尧,“时间久了,恐怕会带坏放勋。”
“放勋品行,岂是这种小人教坏了的?”林施微劝慰他,“你莫要担忧了。不是还有你和放齐么?”
其实尧登基后,臣子比唐侯时多了许多,但是对他还有些影响力的,便是做唐侯时的旧臣了。
十六年,渠搜氏拜见帝尧。
十九年,尧命水官共工治水。
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朝见帝尧,并献上汶羽作为贡品。
四十二年,北斗七星旁边出现了两颗辅星。
“你看,这就我说的两颗景星,没想到,今年又出现了。”林施微靠在满头白发的暨白身边,指着天空对他说道。
“真是漂亮啊!”暨白看着林施微,为她拂去散落在鬓边的白发。
两人看着星星,相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