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穿越后考科举 > 第64章 院试

第64章 院试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院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与县试府试差不多,只不过要求要高。

不再满足于县试的文字通顺即可。

正场依旧是两道试四书文,一道帖诗。

有了县试和府试的考试经验,李珩合理地安排考试的时间,两篇四书文给的时间长,帖诗时间次之。

中间依旧要留出用餐的时间。

六月暑热,蚊虫多。

喜娘特意为李珩做了驱虫贴和消暑贴,李珩把它们贴在身上觉得浑身都清清凉凉的,很舒适。

第一道试四书题为,“得道多助。”

此题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即有道义的人得到广泛的支持,而无道义的人则孤立无援。

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此题不难理解,重在如何将这样一个道理详细且有力地论述出来。

李珩顿了顿笔,脑筋一转。

破题为,“盖道万物之理也,天下之始自生。”

引用朱圣人所言,加以自己的阐述,起笔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而后又承题,孔圣人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之于道,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之仁,臣之忠……”

……

最后束股,“盖言之,得道者,万物之仰也……失道者,跋前踬后,举步维艰……是故,君子喻于道……”

洋洋洒洒写罢400字有余。

第二道题,“中上,可以语上。”

出自《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简单理解为,对于资质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教给他高深的学问,而资质中等以下的则不教。

这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对于资质偏下的学生应从基础打起,循序渐进,而不是拔苗助长。

若是对于《论语》不熟悉,很大几率容易一时间想不到这道题的出处。

李珩提笔破题,写下,“教育国之根本,教育之道非一概而论……”

首先肯定教育的重要性,再言教育基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

……

在考生的座位间逡巡的监试官,发现有一考生答题速度极快。

稍一瞟眼,又见他字迹工整,竟不自觉被这位考生吸引,在他的座位前后逡巡。

这种行为给了在这位监视官附近考试的学子以极大的压力。

然李·泰山压于顶而面不改色·珩,照旧写着他的最后一道帖诗题,眼睛压根不往周围看。

可谓专注。

这让监试官更加惊奇了。

后面终于有考生抗议了,那位监试官才从李珩这排离开。

监试官心里暗自称奇,这位考生,了得。

搁笔出考场,天色已暗。

李珩依旧在外头等候其它四人,院试第一场考完,耗费精力实在大,只后知后觉手脚无力,身子软得很。

李珩掰了饼子,小口吃进嘴里,人饿了,就是觉得吃什么都香,几下便把一大个饼子都吃掉。

慢慢恢复精力,人也抖索起来,在原地舒展着身子,揉按酸痛的筋骨。

“这人怎么还这么有精气神?”一麻木出门的考生指着李珩,和另一考生小声说。

“这种人,要么是个高手,要么就是个混子,没用什么脑子当然不累。”同伴回。

“我瞧着也是,人看着不大,估计没把院试放心上。”

李混子混然不知两人对他的议论,反而在为这些考生而担忧。

看着一些考生出场时,直接瘫软在地,甚至有一些在考试途中昏过去。

他明白平时锻炼的重要性。

没有好的身体,这么高强度的考试实在是承受不了,脑供血不足,又怎么可以发挥出平时的实力。

“果然前世高三时,一天跑九圈不是白跑的。”

李珩忽地想起曾经可怕的体育经历。

一时不知道是怨恨为好,还是感谢为好。

……

六月院试终于结束那天晚上。

考生们已经在大小酒楼庆祝,或是埋在炕头睡个七天八夜,反正李大宝是这么打算的。

相反。

阅卷官的任务却依旧紧迫,夜深人静,考场内屋,依旧亮着数豆灯火。

光影幢幢。

参考院试之人多地骇人,大堆卷子堆砌成山。

简直是□□!

阅卷官需要于中择选出优秀的考卷,这就好比是沙里淘金。

即使是最耀眼的金子在一堆暗黄的沙子中要被发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张学正,快过来看!”杨阅卷官兴奋地握着自己手中的卷子,说。

“怎么?是淘到宝贝了!”

张学正阅卷半天,总觉得自己手中的卷子平庸而没有突出的。

越发觉得这一次的考生质量之差。

这下听杨阅卷官一说,整个人精神起来,凑过去看。

“你莫是骗我,我可不原谅你。”

眼睛乍地眯起,忽又瞳孔睁大,嘴唇一启一阖:“人才,人才!老杨,今儿真给你淘出宝贝来了!这文,需得拔得今年院试的头筹。”

杨阅卷官洋洋得意:“不枉我看了这般久,快去把这文给其它阅卷官赏识赏识,往上推到主考官那儿去!”

院试成绩出来那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