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破题,“夫人变也,不易知,知人亦不易。”
接下来便是论述君子如何知人……推于今世,君主怎样能够知人,又如何知人善用,以使国泰民安。
由小到大,由古到今,有理论到实际,只觉文思泉涌,全文一气呵成,也算顺利。
考场内,寂静无声,唯有考生“下笔春蚕食叶声。”
做罢第二道四书题,时候尚早,李珩休息一下,吃了点干粮,恢复精力后,便继续答题。
第三道帖诗题,倒是让不少考生吃了一惊。
主考官高县令生性爱莲,尤其喜爱收集历朝历代诗人关于咏莲的篇章。
很多学堂的教官私下里给学子押题时,便考虑到这一点,猜测主考官的帖诗题与莲有关。
考生们考前专门复习关于莲的诗篇,甚至部分投机取巧,不学无术者,只背诵几首知名的咏莲诗,便想以此应付考试。
李夫子对于自己的学生要求严,平日里抓诗词积累也紧,因而对他们的诗词功底不慌,不过他还是提醒几人,不要投机取巧,走捷径,方方面面都准备得当,考试自然得心应手。
果不其然,考题与莲毫无关联。
而为“吟墨”。
这下可在考场引起一片慌乱,好些学子在莲的复习上花了大部分时间,如今见题目与莲没有一丝联系,直接自乱手脚。
天不燥热,不少考生却急得手心冒汗。
李珩等人早有心里准备,因而并没有被这个小插曲影响,再加上他们的诗词积累够多,心里自有把握。
李珩花了时间构思,包括题眼的选择,文章感情基调的奠定,以及最后由墨寄志。
李珩答完所有题后,又花时间检查全卷,主要是看文章格式是否正确,有无触犯庙讳(已故皇帝名),御讳(当今皇帝名)……
随后便是整理东西,排队分批出考场。
李珩是最早一批出考场的,李潇等人还未出来。他于是在外院安静等待,浅眯眸子倚靠在墙上小憩。
不多时,李潇出了考场,亦和他一块等待。
“还行么?”李潇问。
“题目不难,还算称手。”李珩说。
李潇笑了笑,伸出拳头,两人碰拳。
“我也觉得。你下面几场还考吗?”
李潇说这话的意思,也是确定二人县试正场必过,因正场过者,可以选择不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李珩不假思索:“考,多见识点题目,练练手,没坏处。”
李潇莞尔:“我也是这么觉得。”
等到大批人出来后,李大宝等三人亦出来。
李大宝心有余悸地说:“俺写卷子的时候手抖得厉害,又急又怕,生怕自己写不完,俺旁边的人都写完了,可把我急坏了。”
其它二人亦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李珩劝慰他,“按自己节奏走,宝哥你这是考试的次数太少了,多考几次,自然就懂得节奏。”
李大宝一脸不解地看着他:“难道你考试的次数多?”
李珩默默不语。
何只是多,他前世可是考场长大的人,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省联考,高考,级考,证书考……
然而这些他都不能对李大宝说。
于是他笑了笑,“我在梦里模拟考试千万次。”
李大宝:恐怖如斯。
—
过了两天,正场成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