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穿越后考科举 > 第13章 秋枫

第13章 秋枫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话说,前些日子,李夫子批完卷子后,已是夜半三更,灯芯燃尽,漏一勺月光。

这次的卷子孩子们都答的不错,整体上都有进步,总共九十六道题,连得分最少的孩子都默出了四十九题。

看来,那小子的激励作用不错。

李夫子端着放在最前面的卷子眉梢一皱,“基础功不错,只是这笔尖下纸后的余墨……”

“这笔你且受下吧,”李夫子从书柜的抽屉里,拿出一块花布,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面正是一只兼毫。

这只兼毫自他最后一次乡试失败后,便再也没有被拿出来,如今,再一次见,不禁有种物是人非的滋味上头来。

“夫子这般重视,学生岂能受之。”李珩道,面露犹豫之态。

李夫子却道:“千里马之所以谓之千里马,不止是因其能够日行千里,更是因为人提供给他日行千里的机会。若是缺了发挥本领的机会,终日被束缚在马圈中,同普通家畜有何不同。正是因为老夫重视它,因而不愿叫它永无见天之日,你是个勤学的孩子,这笔跟了你定能发挥它的作用。”

此番话后,李珩自是再无理由去推脱,承恩接下夫子赠的兼毫。

“谢夫子,学生谨记教诲。”李珩作揖告谢。

夫子又道:“最近的功业如何?”

李珩如实道:“回夫子,已经背到《孟子》卷七。”

《孟子》分为十四卷,李珩已经背了一半。

李夫子:“《中庸》背否?”

李珩点头。

夫子:“善也。”

李珩是这一批学子中年龄最小,且最聪慧的,但夫子不能为了他一个人的进度而不顾了私塾里的其它学子。

李珩资质聪颖,大可以提供他一个学习的方向,余下的便靠个人的钻研。

李夫子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四书蒙引》递给李珩。【1】

“你的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孩子,等过了熟记阶段,便可以自行先琢磨书中要义,不必遵循夫子的教学进度,要有自己学习的步子。”夫子徐徐道来。

李珩双手接过书籍,“学生晓得。”

《四书蒙引》正如其中的“蒙”字,“启蒙”一样,适合初学者理解和掌握《四书》的基本思想。

按理来说,《四书集注》【2】才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参考篇目,也是学子们理解《四书》的主要依据。

不过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娃娃 ,李夫子知李珩天资聪颖,自个儿盼才,却也不会揠苗助长,凡是总得慢慢来,尤其是这读书的事,快不得。

书被糊上了包壳,打开一看里面有朱墨两种颜色的笔迹做批注。

李珩仔细一看,见那墨色的笔所记的内容为对一个句子的初步理解,应该是初次阅读所做下;而这墨笔之下的朱笔,则以一两个字或是词,将句中的意义简而概之,抽出句中的精髓所在,此为二此阅读所感。

譬如,《论语》灵公篇第十五中的一句,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这句说的是孔子重视语言的技巧,说话一要看重对象,二要注意说话的契机。

简单来说就是,同知心朋友讲话无需顾忌,知无不言;而同不可付出信赖的人讲话,便要小心谨慎,三缄其口。

此处批注,墨笔,记为,与可言者言,与不可言者不言。

朱笔则记为,直言,慎言。以两个词概之,更为精简梗概。

即,直言于友,慎言于人。

李夫子作为一个经过童试考得秀才的人,自然是有自己的本领在。

此番赠书于李珩,不止是提点给李珩一个预先学习的方向,也将自己多年来看书的方法授予李珩。

李珩再次感谢夫子。

虽说最近李珩一直忙于作豆豉之事,不过功业自然也没放下,每每趁着闲暇的空隙,便会从随身挎着的布包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制作成一片一片的纸张,每一张纸上附有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词。

每天夜里提前规定好隔日要背的诗文,然后再抄下,等第二日便可以随时翻看,随时复习。

回到家中后,再背一遍,背得滚瓜烂熟的文章便被从袋子中扔出去,只留得那些磕磕绊绊,含混模糊的,继续背。

若是还背不出,便要放到第三日去背,当然李珩一般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毕竟要背的书实在太多,所以李珩尽量保证在规定时间内背完,好留存时间给其他文章。

袋子中亦备有笔,凡是遇到什么新奇事,便将其记录在纸上,这样日日夜夜积累下去,便可做到文思泉涌,下笔成文。

近日来,村里的石塘码头处挤满了洗豆子的人家。

那些未参与的,忍不住上前打探情况,“怎么样了?你家那劳什子豆豉做成了么?”

魏娘子一边指点着其它妇女做豆豉的法子,一边回应道:“莫急,哪有怎么快,我家那位说等豆子洗净后,隔天早上便要放到灶上炊,等熟后再用那新鲜的茅草盖住了,之后还要等十四天嘞……哪里急得了。”

魏娘子见妇人听她说话时,眼里时不时蹦出火星,便知那妇人是上道了。

果不其然,妇人回到家中,瞧着自个窖子中堆着的豆子,属实是发愁,竟跃跃欲试起来,她方才听了魏娘子的讲话,魏娘子把那过程都详细地道出来,只是妇人倒底是不敢乱动,还是先将豆子存起来,等那边做出点什么来了,再参与进去也无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