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父皇请禅位 > 第66章 第66章 初至京口

第66章 第66章 初至京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南北暂时休战,比起在前线屯兵,引发北燕的警备,谢况更倾向于选择在京口这样的地方发展实力,等待多年后战争的一触即发。

虽然谢况并没有要冷落周禄,而是出于军事策略的调整才做此决定的,但对于周禄来说这次的调任是明贬实褒也是事实。君臣间也确实有些误会,但以谢况的身份和性子,是不可能和周禄直说的。

但谢宜瑶也知道,周禄作为被谢况看重的心腹,又是功绩加身的名将,他是有资本自傲的。所以不管周禄为什么今日没能及时面见她,谢宜瑶都不是很在意。

陆安的兄长陆渊和周禄的境况差不多,可他没有周禄那样的士族身份,虽说周禄的祖、父在南国并无根基,但往上数十辈以内做过高官的,说出去肯定比陆渊陆安这样的草莽出身好些。

陆渊虽然并不介意,可陆安年轻气盛的,虽知周禄有真才实干,却也时常心有不服,咽不下那一口气。

谢宜瑶知道周禄和陆渊都是真正有能力的将领,而南国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这几年来不仅和他们的家眷勤加来往,而且还格外关注他们本人。

陆渊常年驻京,统领宿卫军队,谢宜瑶和他有过几次往来。

可惜周禄一直在地方和前线游走,谢宜瑶一直没办法和他接触,因此京口之行对谢宜瑶而言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至于陆安么……虽说现在他现在的职位不高,但也是因为他资历浅,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谢宜瑶自然想要拉拢他。

但一国的将领若是彼此间有嫌隙,自然是于国无利,要是能调解好陆安和周禄的关系,便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想到这里,谢宜瑶对陆安道:“暂且别管周将军了。本公主第一次来京口,很想亲自领略下城内的风光,不知陆将军可否做个向导?”

陆安这才想起他此行的首要目的是护卫临淮公主,为了安全起见,谢况之前就吩咐过他,不要让谢宜瑶自己随处乱跑,免得遇到危险。

不过,谢况也早考虑到谢宜瑶是个坐不住的,所以才特地把住处安排在了北固山下附近。

“殿下若是愿意,不如去东边的北固山看看,登高望远,好风光便可尽收眼底。”

谢宜瑶听了脸上又挂上笑容,不过转眼间面色又苦涩起来。

“陆将军,你也知道,我这次是带着任务来的。父皇让我视察下京口治理的情况。不如我们先换身便装,去城中走走?等把任务完成了,再去北固山也不迟。”

陆安听了谢宜瑶这番话,难免有些懵圈。

他知道谢宜瑶被安排过来,是要监察周禄练兵的,至于谢况还安排过其他的什么,他是不知情的。

这样的要求虽然有些违背常理,可一想到让公主到地方去本就是罕事,这样倒也不是不可能,陆安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

也罢,他还是先应付好眼前的人吧。

……

咸宁初,谢况下诏在多地进行土断,南徐州也是其中之一。

南徐州是南国侨置的郡,谢况自己也是南徐州出身,可他称帝后,就先把大刀砍向了这里的士族,自此以后,京口的衰落更加迅速。

北伐前后,京口在谢冲的治理下又收拢了不少江北的流民,周禄现在也是接任他的工作。

虽然不能开疆拓土,但安置流民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觑。

谢宜瑶换了身轻便的衣服,带了几个心腹,和陆安所带的列队一块到了京口城郊。

这里有鳞次栉比的农舍,是前些年官府统一建造的,用来安置外来流民,让他们聚居在此。

谢况休养生息的国策确实有效果,数年来京口官府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竟也在这座以武为代表的城中发展起了农业。

特别是安抚流民的政策,既大大增加了京口的粮食产量,又增加了京口的人口。

比如让他们去开垦荒地,贷给他们种子,减免他们的赋税。虽然对于流民而言,这些土地仍然不属于他们,收获的粮食也要上交一部分。

但至少他们不必再担忧温饱问题了,因此流民们也愿意呆在京口,而不会选择四处流窜。

谢宜瑶看着一望无际的翠绿稻田,不禁心生感慨。

她将自己的感受说给陆安听:“京口虽然也有不少佛寺与庄园,但依我看,那些都不如此处值得一观。”

陆安接不上谢宜瑶的话,只好沉默。

谢宜瑶继续自顾自说:“北人能在此处安居乐业,真是一桩好事。”

“是啊,而且打北方来的流民还带来了北地的种植技术与农作物,可谓是一举多得。”

咦?这好像不是陆安的声音啊?

谢宜瑶转身,只见有一穿着官服的男子,正微笑着望着她这一行人。

“在下南徐州别驾,张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