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父皇请禅位 > 第42章 第42章 见微知著

第42章 第42章 见微知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即便谢宜瑶的脚步再快,也赶不上云雨飞来的速度,她走到显阳殿的檐下时,已经淋湿了衣袖与鬓发。

显阳殿外守着的宫人很会来事,见是来人是临淮公主,二话不说就进去通报了。不出一会儿,就把她请了进去。

司砚并没有像谢容想的那样在午睡,反倒是坐在案前,看着文书。看到谢宜瑶淋了雨的样子,立即吩咐宫人去准备热汤。

“外头刮风下雨的,公主怎的在这个时候突然来了显阳殿。”

“我先在含章殿和阿容聊了些话,正准备回宫,谁承想没出几步就落雨了。”

“阿容回来了?倒也没来看看我。”司砚的语气有些抱怨的意思。

“他说这个时辰贵嫔总会小憩一会。我若不是遇上这场大雨罢,也是不会来叨扰的。”

“他就是太懂事了,”司砚叹道,“闲话少说,你且先去沐浴,免得受了寒气。”

谢宜瑶在显阳殿宫人的伺候下脱衣沐浴,收拾贴身东西的时候,发现她那随身带着的蜜饯还在。

怕苦、思甜,是人之常情,良药苦口,佐以蜜饯实属常事。但谢况为君为父,大丈夫当是不惧这小小苦难的。而谢容心向圣人君子,万般“克己复礼”,自幼节制欲望,也不肯拿她这蜜饯。

但谢宜瑶很贪心,她什么都想要。

谢宜瑶泡在水里,随意地吃掉了这蜜饯。一番沐浴后,身子暖了不少,换了清爽干燥的衣裳,先前湿哒哒的感觉已经完全没有了。

司砚看了看谢宜瑶的样子,很是满意。

“这本是陛下刚践祚时,宫里为我备着的常服,奈何彼时万事待兴,宫里制衣的人也是忙碌得很,不慎出了差错,尺寸做大了些。我这些年也没长过身体,本想裁剪一番也能合身,后来竟是忘了。今日才知原来是在这里等着临淮公主呢。”

谢宜瑶接过宫人捧上的姜汤,笑道:“那倒是我沾了贵嫔的光。”

姜汤甘甜又暖身,唯独有一点点难以捕捉的辛辣。司砚畏寒,显阳殿里常备着这些。

正好此时司砚也该喝调养身子的药了,司砚端过汤药,眉头不自觉皱了起来。

到底是个比自己还要小一岁的人,谢宜瑶见了心想,有些后悔刚才把蜜饯全吃了。

谢宜瑶看了看案几上堆放的书文,想来司砚方才是在处理后宫事务,关切地说道:“贵嫔最近身子不舒服,何必这般劳心。不急的事,拖一拖也无所谓的。”

司砚道:“虽说不上多大的病,一天天这样过,也不见好,总不能就不过这日子了。这都是些小事,只消一个时辰就能处理完的。”

谢宜瑶也不再劝,只说着要帮着分担一些,司砚没有推托。

司砚如今虽然又有了孕,但她毕竟是六宫嫔御之首,楚朝既没有皇太后,也没有皇后,这些六宫杂事自然是要她来管。虽然劳累,但也是看重她,这是谢况的意思。

前世司砚就这样在贵嫔的位置上呆着,直到去世都没有被册为皇后,也没能坚持到自己儿子登上皇位的那一天。这倒不是因为谢况发誓过的终身不再立后,只是因为让司砚做了皇后,也不会带来额外的裨益。没好处的事谢况是不会做的。

说起来,这也和江左的风气有些关系。江左一带与北方不同,正室亡后,往往由一位妾室接任家事。这样虽然会被一些古板的人议论嫡庶不分,但也避开了不少争斗。倘若又有了正室,不论是续弦还是扶正来的,其子和元配之子的地位关系就很难处理了。说到底南方的妇人大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不抛头露面,背后在做事的是妻是妾,于当家主人而言都无甚区别。

这本不是公主该操心的范畴,然而司砚其人,是谢宜瑶前世计划败露的重要一环。虽说最后阴差阳错,居然去的比她还早些,但至少生前死后哀荣无数,唯独缺的是个名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就像谢宜瑶作为公主,即使能在灰暗地带游走,干涉起国家的事务来,但到底不是光明正大之举。

谢宜瑶很好奇,司砚为何会这样心甘情愿地在贵嫔之位上呆一辈子,仿佛无欲无求。她有谋划,却无野心,到底是善于隐藏,还是本就无此心?

谢况登基两年多,后宫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大都是一些出身平常的女子,不足为惧。六宫之中,谢宜瑶只忌惮一个司砚而已。

……

有谢宜瑶分担,这些后宫琐事确实很快就处理完了。

雨声渐渐听不见了,司砚让宫人去看了看外头的情况,还未完全放晴,仍然飘着细雨。

“现在出去路滑,公主不如等雨完全停了再走。”

谢宜瑶应下了,和司砚相处并不是很自在,但比和谢况待在一起好多了。

一场骤雨,多少吹散了些暑热。

谢宜瑶和司砚现在虽然能在一个屋子里和平相处,但也没有太多话能说。

司砚平时作风节俭,屋里也能算得上是“家徒四壁”,没什么奢侈宝物,这点和谢宜瑶很是不同。司砚知道谢宜瑶的性子,丢了卷杂书给她解闷,自己则开始读起了佛经。

谢况今年早前下诏尚佛,虽然还未到前世后来那种痴狂的地步,但上行下效,司砚和谢容也都开始学习佛法。平头百姓在这条路上的嗅觉不如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敏锐,但假以时日,南楚的佛寺恐怕要比官邸都多得多了。

谢宜瑶早早地和石城寺搭上了线,如今自然也没有断了联系,她还计划着出资建几座佛寺呢。她虽不信佛,但这般好机会是不会错过的。

司砚给谢宜瑶的书是卷地理志,里面写的是各地的风土人情,谢宜瑶觉得有点意思,司砚也算投其所好。但今日谢况和谢容说的那些话,各种复杂的信息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她到底是看不进去这书了。

没过一会,谢宜瑶就把书甩开,趴在案几上,闭目养神。

谢宜瑶习惯这样思考,她的意识在此种情境下反而非常清醒,思路也会明晰很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