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道:“朕已经与父皇商议,请纪丞相继续担任丞相一职。”
下方人群闻言,立马骚动起来。
朕解释道:“朕已查明,各州郡的耕地名册是太上皇误会了纪丞相,诸多细节待到丞相官复原职之时再公之于众,且朕早已命人走访九州,最新的农户耕地已经在户部核计入档。”
大臣们闻言,只得作罢。
朕见状,又问道:“兵部尚书一职,众爱卿可有推荐的人选?”
一位在兵部任职的官员道:“陛下,臣斗胆举荐兵部侍郎萧大人。”
几个将军也附议。
朕大手一挥:“兵部侍郎在何处?”
只见从队列中走出一相貌堂堂之人,持玉圭礼道:“臣,兵部侍郎萧肃。”
朕眯了眯眼。
这人便是萧菁菁那靠着妻家一路飞升的便宜爹。
长得确实衣冠禽兽。
这人朕还是太子时便找人留意过,做事谨小慎微,确实教人挑不出错处。
虽然他曾经做的事混是混了点儿,但做起官来还算勤勉。
眼下朕手中也没有多少可用之才,便允了这人任兵部尚书。
朕又着手提拔了几个之前父皇叮嘱的可堪大用的人,便退朝了。
退朝之前,朕清了清嗓子,对下面的大臣道:“朕,初登大宝,诸多事宜还请诸位爱卿多多协助。”
众臣跪拜,齐声道:“臣定当竭尽所能,万死不辞!”
下了朝之后,朕命齐公公将大臣们的奏折都送到漱潇殿来。
朕看着那几十道奏折,叹了口气,便开始认命地批改起来。
结果一连十几道都是请安的折子,一打开全是‘问陛下安’。
朕持朱砂笔,在一个个奏折后面批上‘朕很好’,写得朕手疼。
写着写着,朕忽然福至心灵,想起一个可以偷懒省事的好法子,便找人叫了阿宁过来。
阿宁被叫来时一头雾水:“皇兄喊阿宁有何事呀?”
朕道:“朕记得你会刻印章,朕想让你帮朕刻一个批折子的印章。”
阿宁道:“当然可以,只是皇兄想要刻些什么?”
朕提笔在纸上写下一字:“就刻个‘阅’字,朕用来批大臣们的请安折子。”
阿宁闻言,眼珠转了转,道:“还请皇兄放心,此事便交给小妹来完成吧。”
朕心甚慰,挥挥手让她退下了。
下面的折子便是些臣子急于表彰自己或者是介绍自己的工作后隐晦地表彰自己的折子。
还有些折子是家中有女儿待嫁的,见朕没有立太子妃也没有立后,便旁敲侧击地问朕有没有合适的立后人选。
朕都一一看了,对朝中的局势也大概有了些了解。
不是这个跟那个关系不好,就是那个和这个因着一点儿小事结了怨。
朕咂咂嘴。
这万人之上的位置还真不好坐。
批完折子朕都饿了。
刚想着传膳,谁知殿外传来了久违的声音。
“阿锦,我们回来了!”
是萧菁菁和步妍。
这俩人终于知道回来了。
一年未见,这二人一身风尘仆仆,也晒黑了,萧菁菁身上也多了些江湖侠士的气息。
他们二人对朕行跪拜大礼,朕连忙拉住。
萧菁菁道:“我跟阿妍一听到陛下登基便日夜兼程地赶了回来,但当时我们正处在凛国边界,没想到紧赶慢赶,还是晚了。”
朕笑道:“无妨,你们回来了就行。”
接着,朕又一板脸,道:“但若是你们一路上只顾游山玩水却不干正事,那朕可是要翻脸的。”
步妍一副‘本王就知道’的表情,将手中的包袱拍到朕的手上,道:“放心吧,没忘,都是一国之君了怎么这么小心眼儿?”
朕接过,哈哈大笑。
萧菁菁也拿出一个锦盒,递给朕:“这是我这次游玩专门买来送你的。”
朕好奇:“这是什么?”
朕刚要打开,便被萧菁菁拦下了。
她按着盒子,道:“阿锦回来再看。”
这么神秘?
朕更好奇了。
步妍道:“我们此次回京,发觉京城繁华更胜从前了。”
萧菁菁也附和道:“对啊,阿锦真是好生厉害,在回宫的路上我们听说城东开发了商业街,但我们一路上马不停蹄地赶回来,还没去逛过呢!”
朕闻言,飘飘然升起一种自豪感,脑袋一热,便道:“那朕带你们去看看你们不在的一年京城都发生了些什么。”
鉴于我们六人小组许久没有再次聚齐了,朕提议将江礼,顾朝雪还有纪蕊都喊过来。
江礼不用说,他必定是来的。
朕往将军府递了信,顾将军也是松了口将顾朝雪放了出来。
然而,纪蕊却是没有赴约。
步妍嗤道:“怎么?她又是因为菁菁在所以不愿意来?”
朕一愣,须臾明白了步妍的意思。
她们二人离京,不知丞相府的‘变故’,纪蕊更是不比从前一般任性。
朕也没说什么,只是道:“纪蕊如今进了大理寺历练,恐怕诸事繁多吧。”
萧菁菁沉吟片刻,道:“那我们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