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花笺纸上 > 第13章 林御史献身推京察

第13章 林御史献身推京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郑远朋显然做过准备,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往年实行京察考核百官,确实起到了督促鞭策的作用。但久了之后,偷懒麻痹之风渐起,京察沦为形式,徒费人力。更有甚者,仗着督察的权力吃拿卡要、趁着述职的契机宴请陪送,人情泛滥,贿赂盛行,不仅对督察无益,反而为枉法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京察才被弃之敝履,不再实行。如今提请重启,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郑远朋声稳腔正,评价严厉,没有丝毫客气。

“非也。”夏昭明反驳道,“京察,是器,是工具。工具用得不好,是工具之罪吗?用刀切菜却不慎切了手,能怪刀吗?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吏部为京察主导部门,都察院为辅助。京察实行不当,与此两部官员不能以身作则脱不开干系。尤其是都察院,掌管监察大权却不能身体力行践行公正,怎能不纵容出大批虫蠹?这时非但不匡正态度,反而怪罪于京察,道理何在?”

两部官员听了皆耸身前视,不敢再交头接耳。

郑远朋依然成竹在胸,自信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夏大人是否想过,工具无罪,但也分三六九等。夏大人随便拿个钝刀来,便要琢玉吗?”

“那郑大人是想出了可以替代京察的举措?”夏昭明反问。

“没有。”郑远朋理直气壮地说,“但此事干系重大,宁缺毋滥。不然,谁又能付得起这个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郑大人能等,但社稷能等吗?百姓能等吗?此事刻不容缓,既然郑大人并无良策,那京察便等着郑大人绌邪进善、献可替不。”夏昭明道。

刑部尚书王照邻本就内心惴惴不安,方才听夏昭明说到“虫蠹”字眼,更是如芒刺在背。

他忍不住道:“既然首辅大人认为行使监察之权的官员是京察失效的罪魁祸首,那主掌都察院的林御史才出事,可谓没了掌刀之手,又如何拿起京察这把刀?这时重启京察是否操之过切?”

“御史可以换人,这何以能成为问题?”夏昭明反问。

王照邻顿时语塞。

夏昭明又接着说:“正所谓一叶知秋。身负监察之责的林御史尚且免不了收受贿赂,贪腐风气之猖獗可想而知。重启京察更是迫在眉睫!”

吏部尚书何世忠此时恰到好处地站了出来,说道:“若都察院认为执行起来吃力,吏部可负全责。我吏部一向劳苦功高,这次少了都察院也不见得受多大影响。”

此语一出,都察院众人十分不满。然而其他人意识到夏昭明此次是有备而来,恐怕京察势在必行,因此心里皆七上八下,没人理会这两部之间的口角。

郑远朋见状不妙,高声质问道:“首辅大人如此急切,是想往都察院塞什么人吗?”

此言一出收效极好,堂中又窸窸窣窣起来。京察牵涉自身,众位官员怎能不人人自危?

次辅兼礼部尚书曾道成一直未发一言,此时忍不住皱了皱眉头,小声对郑远朋说道:“郑大人何以说出此诛心之语……”

郑远朋白了他一眼,他立马闭嘴。虽同是次辅,但郑远朋对曾道成的软弱性格素来看不上。那次皇上为其生母争取太后尊号,他这个本该拿主意的礼部尚书却跟没事人似的,眼看着群臣争论自己却不发一言。

夏昭明不去理会郑远朋的言外之意,说道:“我察副都御史恪尽职责,是最好人选。郑大人是有更合适的推荐吗?”

众人闻之皆注目。

皇上朱如是也是颇有兴趣,道:“郑大人快请说。”

郑远朋郑重其事地说:“臣推举陈祭酒。”

夏昭明十分意外。

他没想到郑远朋拉拢陈岩的决心如此之大,竟想帮他打通堵死的仕途。

不过这并不是一步好棋,因为厌弃陈岩的正是皇上。

郑远朋不顾皇上阴沉的脸色接着说道:“陈祭酒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可以委此重任。”

陈岩因太后尊号一事赢得了言官们的推崇,又因为早与夏昭明有龃龉而让忌惮夏昭明的人不再对他警惕。因此,当郑远朋说出他的名字时,几乎没人提出异议。

然而皇上不太满意,他说道:“京察重启与否姑且再议。至于都察御史,请内阁谨慎拟好人选,再做定夺。”

过了一日,夏昭明应皇上召见,入宫往文华殿来。

夏昭明一路上思忖着如何就京察之事再向皇上进言,不料走入殿中时,却惊见华太后坐于殿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