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
徐琢一愣,官帽也顾不上戴了,直起身子往说话那人的方向看去,他喉咙哽咽,却又夹杂着喜悦:“燕燕!”
徐予和往父亲跟前凑了凑,“爹爹,宁王是为了女儿的名节着想,不得已才这样对父亲。”
听她提及赵洵,徐琢当即拉下脸来,早朝时这人在文德殿上逢人就怼,甚至纵容底下人殴打朝官,实在是不可理喻,他戴好官帽,冷哼一声,“他无非就是想让爹爹难堪罢了。”
徐予和知道父亲此时正在气头上,解释再多也无用,将话头挑开,问起母亲的情况,“爹爹,娘怎么样了?”
徐琢抬手按压额心,靠坐在车壁上,长吐出一口气。
白天他在御史台议事,岑琦的案子官家拖着迟迟不处理,宁王要还西军兵权官家也不反对,若是让西军随意调兵,必会向西羌挑起战事,可百姓禁不起折腾,台官们七嘴八舌商讨许久,仍拿不准主意,只约好一同上道札子规劝官家,后来陆敬慎派了人来御史台,他才知道的这件事,一直提心吊胆着。
所幸现在,人找到了。
“我与你娘就你一个孩子,知你人不见了,你娘忧思难解,好在有你陆伯母陪着,”徐琢又叹了口气,眼里浮现出对女儿的慈爱,“酉时崔内知打探到消息,说晌午宁王救了个坠楼的小娘子,那衣裳穿着与你极为相似,我便赶过来了,可宁王抓着早朝的事喋喋不休,爹爹一时没忍住,便同他争论起来了。”
徐琢话锋一转,拧眉问道:“燕燕,你怎么会坠楼?”
“我在大相国寺等陆伯母时,一位娘子遇到了难处有求于我,我见她可怜……”徐予和低下头,“原本存了个心眼,没想到还是中了圈套。”
徐琢教女儿读书,将自己兼济天下的志向也一并教了过去,在他看来,为官者不仅是为君王社稷解忧,更是为天下黎庶谋福,所以他教导女儿不必拘泥于女子之身,当以天下为己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在地方为官时他总带着女儿帮救贫苦百姓,农忙时他也会下田劳作,或是携妻女给田里的农户送去饭食和解渴的水浆,在这样的教诲下,女儿耳濡目染,遇到有人求助岂会无动于衷?
“伤着哪儿了?”
徐予和掀开氅衣,露出捆着竹板的胳膊,“爹爹,不碍事,掉下去时被底下的纱帐托了下,只有右胳膊的骨头折了,宁王已经找了郎中给我包扎医治。”
徐琢看着她裹满绢布的右手,脸色凝重,眼中蓄了几滴清泪。
庙堂之上,他是铮铮铁骨的直臣,连死都不惧怕,但此刻他也只是一个父亲,也会因女儿受伤而流泪。
“骨头折了是小事?”
徐予和不想父亲为自己操心,弯起眉眼,“养些时日便会好的。”
其实她也曾害怕逃不出去,但前几日的经历,已经磨练了她的心态,再次面对危险时,她能更加冷静地应对。
徐琢低头盯着她的伤处,想上前细看又怕弄到伤处,只能愁眉苦脸地坐在一旁。
待到徐宅,徐予和一下马车就直奔进去,凭着儿时零星的记忆,跑向母亲的寝室。
张氏半躺在床榻上,整个人毫无血色,眼睛又红又涨,一看便知哭过许久,杨氏满脸歉疚,拉着她的手守在一旁。
“娘。”
徐予和冲进寝室,绕过屏风来到床榻前,声音发颤。
张氏连外衣也来不及披,从榻上坐起身准备下来。
徐予和见状忙跑过去,用左手将母亲扶坐回去,轻轻笑了笑,“娘,我没事,别担心。”
杨氏喜极而泣,激动道:“可算找着了,燕燕,我险些都不知该如何向你母亲交待了。”
徐予和又转过身安抚杨氏,“陆伯母,是燕燕的错,燕燕不该私自离开,害得你们为我担心。”
杨氏捏着绣帕抹去脸上泪痕,哽咽不止,“是伯母没思虑周全,伯母就该多带几个女使跟着。”
徐予和摇了摇头,莞尔一笑:“伯母,如何能怪你,寺里人太多了,是我没跟紧你。”
“我忘了庙会上鱼龙混杂,有人财迷心窍,什么都做得出来。”
杨氏越说越自责,心里跟堵了块大石头似的,徐予和被推坠楼的事她听崔内知说了些,忽然,她看着披在徐予和身上的那件男子氅衣想到什么,伸手掀开之后,面上一惊,“燕燕,你?”
杨氏看着她藏在氅衣里几乎被包成竹筒粽的右手,眼泪又止不住掉了出来,“怪我,阿满妹妹,要不是我,燕燕也不会遭这罪。”
张氏也心疼得紧,哽着喉咙问:“疼吗?”
徐予和抬袖擦去杨氏眼角的泪水,又看了眼母亲,面上仍带着笑:“不疼。”
张氏知她不会把苦吐露在自己面前,坚持让冯养娘连夜请位郎中过来仔细瞧瞧。
“已经有郎中瞧过了,请娘和陆伯母放心,燕燕真的没事。”
徐予和嘴上是这样说,但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白日里摔下楼,饭食也未进多少,她已然有些站不住了,所以安抚两位长辈几句后,便准备回自己的小院。
杨氏见她唇色泛白,忙唤来侍候自己的女使,“岁冬,以后你就跟着燕燕了,先扶燕燕回去休息,再去端些吃食。”
岁冬低头唱喏,随后搀着徐予和慢慢走了出去。
待到室内,徐予和也没多余的精力再换衣物,索性直接和衣躺在榻上,躺了半晌,才感觉好了许多,只是脑袋仍有些发晕。
岁冬看着她,犹豫道:“娘子先躺着,我去拿些吃食。”
徐予和现下连睁眼的气力也没有,便道:“不必费功夫了,我吃不下,也没力气吃,你先帮我找身衣裳,我想歇息了。”
岁冬道了声是,转身去衣架上取了衣裙帮她换上。
灯油将尽,烛火黯淡了一些,连带着室内也昏暗不少,徐予和脑内思绪如潮,她仍在思考着在宁王府看到的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