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一句话就把李治说了个不高兴,关中等地今年的雨水的确较之往年少了很多,朝臣们已经几次在朝议上提起这件事,李治也知道农收减产会成为问题,可是李治又能怎么做?他又不是龙王?还能管着关中下雨不下雨不成?现在自己说苏定方打了胜仗的事,你长孙无忌有必要在这个档口出来泼冷水吗?哪壶不开提哪壶?专业让人扫兴?难道关中不下雨跟苏定方打了胜仗有关系不成?
可是李治还是深吸一口气问问长孙无忌对此有什么办法。
长孙无忌道:“既然眼下我军已经占得先机,老臣以为见好就好为上,突厥人在西域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战再打下去也是劳民伤财,现在我军攻大胜木昆部也算是给了突厥人一个教训,所以倒不如撤兵,这样也能为朝廷省出一些粮食防备关中农收减产之事。”
得,李治一听长孙无忌还是说的不要再打战的事,早知道长孙无忌会这么说李治就不该让他开口,现在只能捏着鼻子道:“朕会考虑的。”言外之意就是朕知道了,你别说了。
长孙无忌明白了自己的话被李治当了耳旁风,只得黯然退下,自己在李治这里说话越来越没有作用,还有就是自己这次站出来说事居然没有了朝臣的附和,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长孙无忌不知道自己在前两次的事件中早就伤了韩瑗等人的心,再加上褚遂良被贬,长孙祥,高履行外放,他已经失了左膀右臂,哪还有朝臣站出来呼应他的话,现在的老监国更像一个孤家寡人。
李治眼看长孙无忌才退下去,就又有糟心事冒出来。
中书令杜正伦站出来道:“皇上,臣有事上奏,臣弹劾中书令李义府。”
杜正伦刚说完还不等李治反应过来,李义府就以迅雷不及眼盗铃而响叮当之势也站出来道:“皇上,臣也有事上奏,臣弹劾中书令杜正伦。”
这回别说是李治了,整个朝堂也开始发愣,这算怎么回事?中书令杜正伦弹劾中书令李义府?中书令李义府弹劾中书令杜正伦?所以这是中书省的两个中书令内讧了?
李治此时也明白了这件事,脸色比刚刚更糟了,不管是杜正伦还是李义府都是他提拔上来的中书令,现在两个人搞内讧他这个皇帝脸上也不好看,可是这两人怎么就这么不长眼?自己今天明明因为苏定方的胜仗心情不错,先是被长孙无忌堵了一肚子气,现在杜正伦和李义府又跳出来,自己今天是不是出门没看黄历?
可是事情已经发展到这里,无奈之下李治只得问道:“杜爱卿先说,你因何事弹劾李爱卿?”
杜正伦从怀中拿出一物道:“皇上,臣以中书令之职弹劾同为中书令的李义府德不配位,此为中书省诸朝臣之联名上书,我等皆认为皇上应该罢黜李义府中书令之职。”说完手中布帛呈上。
内侍监赶紧走下来取下布帛交给了李治,李治打开一看,可不就是中书省官员对李义府的弹劾,中书省常设中书令二人,中书侍郎二人,中书舍人六人,杜正伦的上书中以中书令杜正伦为首,然后是中书侍郎李友益,接下来就是四名中书舍人的名字,可谓是超过了中书省的半壁江山,这些人都认为李义府德不配位,所以联名上书要罢黜李义府的中书令之职。
这就是杜正伦私下提前联络好的事,他和李义府水火不容,也就说动了中书省的这些人和自己一起联名上书罢黜李义府,这也是因为李义府虽然被提拔的快,但还是根基不稳,以前和他是同僚的人现在都成了他的下属,李义府又不会体恤下属,自然不得人心,就被杜正伦搞了这么一下。
李治闻言脸色更是一黑,谁都知道李义府是他的人,结果李义府这么不得人心,这是让李治一块跟着丢人,自己前几天才说让他涨涨教训,李义府这就给自己安排上了“大惊喜”,真让李治气不打一处来。
李治只能黑着脸继续问李义府道:“李爱卿,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李义府此时也几乎被杜正伦这一出搞蒙了,他没想到杜正伦不知不觉间就能给自己搞这么一出大戏,幸亏他也是有备而来,于是李义府赶紧道:“皇上,臣弹劾中书令杜正伦结党营私,公器私用,排挤同僚,扰乱朝纲,臣希望皇上治罪杜正伦。”
李义府也不是吃素的,你杜正伦能联名那就是结党营私,你想要罢黜我,那就是排挤同僚,这不就是扰乱朝纲吗。
李治闻言又是一个头两个大,这两人好歹都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中书令,现在就是这么跟泼妇骂街一样互相弹劾,这是让朝臣看他们的笑话,还是看自己的笑话?
可是这件事自己又该怎么处置?一个德不配位,一个结党营私,听起来罪名倒是不小,可自己怎么能因为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就罢黜一位中书令?要知道中书令可是一朝之宰相,就这么被轻飘飘的罢黜?朝堂之事就这么儿戏吗?
还有更糟心的事,这二人还同为自己儿子李弘的太子宾客,这不怕把自己儿子教的精神分裂了?
李治刚想呵斥二人退下,不想这时候朝堂却又站出一人道:“皇上,臣也要弹劾中书令李义府,纵容家室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卖官鬻爵,以权谋私,祸乱朝纲。”
众臣皆惊,这是谁又在中书令内讧的大戏上火上浇油?
李治也在心想没完了是吧,自己今天可能真的是出门没看黄历,本想炫耀苏定方打了胜战的事,结果扫兴的事,扫兴的人是一茬接一茬,一波接一波,果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