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26章 皇后娘娘巧使妙计 长孙监国折翼断臂

第226章 皇后娘娘巧使妙计 长孙监国折翼断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李治不悦的看向长孙无忌,每一次自己想要做点啥长孙无忌必定和自己唱反调,然后问苏定方监国所言可有应对?

苏定方道:“臣也有副将二人,一人是臣的学生裴行俭,在上一次对突厥一战中裴行俭也是立功在身,另外一人是自己当时就发现的人才,是西域边军中的一员,对西域很是了解,名叫郭孝慎,适合副将一职。”

苏定方想用裴行俭和郭孝慎二人为自己的副将。

李治让他做伊利道大总管对突厥一战,苏定方怎么会没有自己的考虑?自己的学生裴行俭有才学,苏定方了解,郭孝慎则是在西域前线多年,在上一次突袭突厥大营的时候又甚是勇武,苏定方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一次就一并安置在身边听用。

李治看苏定方有了自己的安排向长孙无忌道:“监国对此可还有疑问?”

长孙无忌退下没有。

长孙无忌没有但有人有,李义府和许敬宗联袂站了出来道:“皇上,臣有事上奏。”

李治低眉嘴角一动道:“何事?”

李义府道:“臣启奏皇上,是多地匪患屡治不绝的事,此事早先已经有几位大人们说过。”

许敬宗赶紧出声附和,表示亦是匪患之事。

其实不用他说话朝臣们也知道他和李义府二人向来都是同气连枝,在朝堂上说啥私下必定已经商量好,只是匪患之事什么时候能没有?这也有必要他中枢六相之一的李义府李大人专门站出来说?李义府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种“小事”?

李治道:“匪患之事既然已经有大臣说过,那交由刑部处置即可,何必要朕再另行处置?”

李义府道:“皇上,本该如此,只是眼下匪患之事又有不同,若是寻常时候刑部联合都督府自然可处置匪患,哪怕时间慢一些也可逐步蚕食消弭匪患,可是现在皇上想要对西域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只是担忧有些地方的匪患会影响到大军粮草之事,耽误了苏定方将军的兵事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治这才“哦”道:“原来如此,那你有什么想法,说说。”

李义府道:“臣建议着得力大臣前去重要地点主持清匪事宜,以解皇上,苏定方将军后顾之忧。”

李治询问道:“李爱卿说的有道理,你觉得何处是重要之地?”

李义府配合道:“皇上,扬州是水陆粮草重要中转之地,益州是重要农桑之地,这都是臣认为的重要的地方。”

李治装模作样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安排朝内的得力大臣代表朕前去治理,擢令,太常卿高履行为益州都督府长史,工部尚书长孙祥为扬州都督府长史,即日启程。”

李治说到这里朝臣们才明白这是皇上和李义府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什么匪患,什么后顾之忧,只怕皇上这是有仇必报,朝臣们可还记着前几天就是长孙祥和高履行拿着谣言说事,在朝堂上逼迫皇上把武皇后的姐姐逐出宫,这不皇上的有仇必报就来了。

从表面上看,高履行和长孙祥,一个太常寺卿,一个工部尚书,这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人物,在朝堂上也是仅次于中枢六相,往上一步就是出将入相。

而扬州和益州也是大唐的显要州郡,大唐的都督一般是由亲王在长安虚领,不实际到任,而长史名义上是州府都督的副职,实际上却是治理州府的执行人,权势不亚于三品朝官,就像是大唐的军神李靖也做过扬州长史,他之后继任扬州长史的就是武皇后的爹武士彟,也是从工部尚书做的扬州长史,然后因为“善政”才成为扬州都督,可以说也算政绩卓著,更别说后来还做过豫州都督,利州都督,直到大唐四大都督之一的荆州都督,所以李治这么安排高履行和长孙祥基本上可以说是平调,并不是降级他用。

并且李治还说了这是派遣得力大臣解决对西域用兵的后顾之忧,以确保粮草供应,这名义上还是重用。

可是朝臣们思来想去总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只因为这二人的身份实在是“巧合”,一个人是长孙无忌的堂兄弟,一个是他的表兄弟,平日里堪称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皇上这么做是不是有点想要剪除长孙无忌羽翼的意思?要知道长久以来皇相之争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太子人选更换到废王立武的皇后娘娘之争,朝臣们知道根源就是皇相之争,包括褚遂良被贬谪,可是现在皇上又要对监国大人的左膀右臂下手了?

不知道权倾朝野的监国会如何应对?

所以朝臣们在李治下旨之后都把目光看向了长孙无忌,现在也只有他能够阻止此事。

长孙祥和高履行也是用目光凝视着长孙无忌。

只可惜长孙无忌并没有做出大家期盼中的阻止,而是再一次选择了无动于衷,大家可以看出长孙无忌的纠结,矛盾,这在喜怒不形于色的长孙无忌身上是很少见的情绪表现,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默认李治的安排,这就代表高履行和长孙祥明天就需要赴任扬州长史和益州长史。

二人皆是震惊的看着长孙无忌,之前宫里德妃传出来的消息说是长孙无忌背叛了长孙氏,背叛了陇西世族,二人心中还有一些犹疑,但从长孙无忌现在的表现来看,只怕德妃的猜测是真的!

在很多不知情的朝臣眼中长孙监国也变得越来越奇怪,似乎长孙大人困在了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中走不出来,被卡在了原地寸步难移。

没有了长孙无忌那朝堂上也就没人能阻止李治,所以苏定方再次西征突厥阿史那部,学生裴行俭和部将郭孝慎为辅,话说这两人到现在还是名不见经传,朝臣们并不知道这二人是谁。

还有就是皇上着朝堂得力大臣高履行和长孙祥前去益州和扬州治理屡治不绝的匪患,说是为了解决西征突厥的粮草之患,二者皆是即日出发。

长孙祥在下朝之后马上就写信给宫里的德妃,他要赶紧告知德妃这件事,还期望德妃万一有能力改变自己前去扬州的结果。

实际上德妃不等收到长孙祥的信就得知了朝堂上发生的消息,德妃虽然失宠,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德妃这点消息还是能探知到的,她听到消息之后马上就意识到这必定是武皇后所为,不然为什么是高履行和长孙祥去扬州和益州,这就是要断了自己的依靠,让自己成了无根止水。

德妃立马就跑到紫宸殿想要见李治一面,想要改变这个结果,劝李治收回成命,可是没有李治的命令德妃根本就进不去紫宸殿,她被侍卫们拦在了外面,德妃这时候才开始害怕,她真的害怕是因为她的原因李治才这样针对长孙祥,她跪地苦苦哀求见李治一面,她想要悔过,可是一直性格仁儒的李治在几次欺骗他的德妃面前少有的开始铁石心肠起来,德妃最后哪怕是哭的撕心裂肺也没有等来李治的见面,而是等来内侍监一句恪尽职守,公事公办,客气的把德妃娘娘送回寝宫,德妃才知道自己真的见不到李治了。

在德妃失魂落魄的被送回寝宫的时候也正好收到了长孙祥送进宫的信,德妃看着长孙祥信中想要她向皇上求情的事,德妃无端又狠心的又哭又笑起来。

武皇后自然也会知道这个消息,但她只是轻笑一声,德妃把她的姐姐赶出宫,那她就把长孙祥和高履行赶出长安,赶得远远的,皇后娘娘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