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207章 新皇后上任三把火 封爵换太子缓提携

第207章 新皇后上任三把火 封爵换太子缓提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武皇后执掌后宫凤印之后,整个大唐后宫就意味着迎来了新的主人,俗话说:新人新气象,新官上任三把火,武皇后也不例外,她也有自己的三把火。

第一件事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新皇后对自己家族的提携,这也是武家兄弟和贺兰家众人的心思,都想借着机会攀附上新上位的皇后娘娘,分得一官半职指日可待,就算是承继一些爵位也不是不可能。

有袭爵想法的自然是武家兄弟,想要分一官半职就是贺兰家,毕竟皇后娘娘姓武,而不是贺兰。

按照规制,皇后娘娘的父亲被册封为国公是理所当然,比如王皇后的父亲王仁佑就被册封为魏国公,母亲柳氏被封为魏国夫人,位属诰命。

武皇后上位自然不会例外,所以很多人都盯着李治会把武皇后的已故父亲武士彟封为什么爵位。

实际上武士彟当年活着的时候本来也是位列大唐国公之位:在武士彟做荆州都督的时候被太宗皇帝封为应国公,只可惜是三等公爵,所以他作为国公的好处应验不到武家兄弟的身上。

唐制,国公爵位分为三等。

一等国公,就是与国同休,世袭罔替,家族世代为公;二等国公,就是降等袭爵,袭爵一次,爵位降一等;三等国公,就是不世,个人终身爵位,不能传袭于子孙。

大唐名相房玄龄死后,他的梁国公的爵位被嫡长子房遗直继承,然后被高阳公主和次子房遗爱意图谋夺,房氏内讧一度搞出了丑闻。

而武士彟的应国公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武士彟的应国公是三等国公,三等国公不世,他活着的时候他是大唐国公,他死了国公之位子孙不袭,所以在他去世后武家兄弟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也是他们嫉恨继母杨氏的原因,武士彟一死就断了武家的仕途。

现在武皇后上位,武士彟作为皇后之父,自己早年又是大唐的功臣,虽然他的应国公之位不世,但放在眼下就是很好的标准,朝廷总不至于还给他一个不世的爵位吧?只怕这只能做起点,所以很多双眼睛都在看着武士彟的封赏。

皇后之父武士彟追赠司徒,封爵周国公,二等国公位,配享太庙。

这是李治给自己已故岳父的礼遇。

这个结果在朝臣的意料之中,但这个结果对大家来说也是无关紧要,因为武士彟已经死了,谁能跟一个死人较劲儿?没必要,所以李治给的再多,只要不逾礼就算是长孙无忌也不管,不逾礼的意思就是武士彟还在国公之内,而不是被追封郡王或者亲王,皇后娘娘的父亲被追封亲王也是有先例的,比如长孙皇后的父亲,也就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就被太宗皇帝追封为了齐王,位列亲王。

不管李治以后会不会继续追赠武士彟,至少现在没有逾礼,大臣们无可指摘。

真正紧张的是武家兄弟,自己的父亲被封爵周国公,可降等世袭,所以自己作为周国公的儿子,周国公就会被自己世袭,想到这里哥哥武元庆开始暗自欢庆,弟弟武元爽这时候有点不爽,因为爵位都是嫡长子继承,那就是武元庆的“好事”,武元爽只能酸溜溜的恭喜自己的哥哥,武家兄弟的两位堂兄武惟良、武怀运也是羡慕的看着武元庆,武元庆也已经翘首以盼等待着自己袭爵的圣旨。

武家大伯武士棱欣慰的摸着自己的胡须,按照现在的消息武元庆承袭武士彟的周国公之位似乎板上钉钉,想到这里武士棱道:“哦,对了,元庆,等封爵的圣旨下来的时候,你记得去武府询问一下我们什么时候搬过去,毕竟那里是你父亲的国公府,我们不住在那里成何体统?”

武士棱说的是杨氏现在住着的崇德坊的大宅院,武士棱早就把这处宅院当成武家的财产,尤其是朝内的许多大臣也都住在崇德坊,武家作为周国公之后,自然也应该住过去。

武元庆把大伯的话记在心里,他也对那处宅院思念的很。

李治除却追封了已故的武士彟,还按照惯例封赏了武皇后的母亲杨氏为代国夫人,武皇后的姐姐武顺为韩国夫人,可谓是各有封赏。

武皇后的第二件事就是换立太子,把自己的儿子李弘推上太子储君之位。

皇后想要废立太子这件事也没有出乎朝臣的意料,实际上如果不是发生王皇后用巫蛊之术谋害李弘的事,大唐的太子早就异位,甚至还要早于武皇后上位,只是在王皇后意图谋害李弘之后紧接着就是王皇后巫蛊之术事发,随之而来皇后的废立之事成为了李治的当务之急,这样换太子的事反而被耽搁了下来,造成了今天武皇后先于太子上位的情况。

在太子李忠在王皇后的照看下“失心疯”之后,李弘和李素节都有了接替太子的资格,这时走投无路的王皇后和“初心不变”的萧淑妃联合起来要为李素节抢到太子之位,结果还是以失败收场,李弘反而成了最有机会接替太子的人,为此王皇后甘愿破釜沉舟,故技重施想要在李弘成为太子之前谋害他,结果事情败露,李弘大难不死,萧淑妃锒铛入狱,然后萧淑妃为求自保招供了王皇后才是幕后凶手,这直接导致李治有了废后的想法,引发了李治和长孙无忌的皇相之争,册封李弘为太子的事也就被暂时搁置下来。

王皇后可谓求仁得仁,果然破釜沉舟,只可惜事不如人意,她谋害李弘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先让武如意荣登皇后之位。

不过对于李弘来说结局未变,武皇后和李弘本就是母子,太子人选还是李弘,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

现在武皇后上位,太子问题也就成了她的当务之急,尤其现在的太子李忠还在罹患失心疯之中,不换都不行。

这时候是善于揣摩“上意”的许敬宗站了出来,许敬宗上表启奏换太子之事,表曰:今之太子,非皇上嫡子,缘由永徽之始,国本未生,不得已从权安排,现皇后娘娘新立,有皇子弘是为正统,按照古之惯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么皇储问题就不可忽视,臣即为礼部尚书,便不可失职,所以斗胆向皇上陈情此事。

李治闻言了然道:“立嫡之义,在礼如何?”(在礼法上说得过去吧?)

许敬宗明白李治这是想要换太子换的体面,毕竟为了皇上的颜面能不把李忠失心疯的事说出去最好,不然皇上的长子是一个疯子说出去皇上难堪,换太子这件事还要昭告天下,稍有不慎就会被人非议。

还有就是李治生而为人的善意和自认为对李忠的亏欠。李忠在李治心里从来都不是一个受宠的儿子,因为李忠的母亲刘氏本来也身份不高,在宫廷中可没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说法,你的出身就代表了你的地位,这就是深宫不留无名之人,上下高低皆已天定,李忠虽然是李治的长子,却依然没有地位,如果不是王皇后无子,把李忠收为了养子,李忠的命运只怕会和两个庶出弟弟李孝、李上金一样不起眼,可惜这就是命,出身决定命运,有时候是人无法改变的。

李忠只是一个孩子,他被王皇后收养的时候只有八岁,一直被养在刘氏的身边,他哪里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成为皇后娘娘的棋子,成了大唐的太子?并且他成为棋子的事他的生物学父亲李治也是默认的,目的就是缓兵之计,王皇后缓兵之计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孩子,李治的缓兵之计是因为当时高阳公主代表的宗室正在争权夺利,如果李治不设立太子,那高阳公主就会推举出太子人选,就是萧淑妃之子李素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治开始疏远萧淑妃,这样李忠就成了李治缓兵之计的牺牲品,从一开始李忠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这就是政治,有时候不讲人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