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98章 贤妃娘娘私情省亲 武氏母女双管齐下

第198章 贤妃娘娘私情省亲 武氏母女双管齐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没有鬼敲门,还在“府中对”的英国公夫妇没想到自己这才说到武贤妃,然后武贤妃就到了自己的府上,难道真的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或者隔墙有耳不成?李绩夫人都开始疑神疑鬼的怀疑自己。

英国公李绩虽然对于武贤妃的拜访也有些意外,但还是临危不乱,叫醒自己还在呆愣的妇人:武贤妃娘娘来国公府串门,作为主人的国公夫妇出于礼节是需要一起到大门外迎接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只有府中的管家进来上报的原因。

在李绩的提醒下夫人也是反应过来,现在不是发呆的时候,没有把贤妃娘娘晾在大门口的道理,所以夫妇二人就联袂出去迎接。

国公府外,并没有想象中贤妃娘娘出行的声势浩大,甚至都没有几个人,只是一辆马车,另外只有几个随侍宫婢,可以看出贤妃娘娘这一次是轻装简行,出人意料的低调。

这就是李绩夫妇在自家大门外看到的情况,夫妇又是一阵意外。

更意外的是夫妇二人来到国公府台阶下还不待张嘴说“老臣不知贤妃娘娘前来”之类的客气话,遮掩马车的帘子就被侍婢揭开,贤妃娘娘已经先人一步的走出了车厢,在侍婢的搀扶下走下了马车,嘴里还笑着道:“侄女听说世伯身体有恙,所以没有提前说明,就自作主张的过来了,还请世伯宽待。”说完了还以子侄辈身份向李绩夫妇见礼。

这是如意在马车上的时候已经用马车的窗口留意车外的情况,此时也就“恰当”的在李绩夫妇开口之前走了出来。

李绩夫妇皆是受宠若惊的模样,贤妃娘娘又不是自家的晚辈,现在却以晚辈的身份行礼,这种作为本身就值得商榷,还有特别的是贤妃娘娘并没有穿可以代表身份的朝服,而是一身普通的便装,看着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富家女,而不是尊贵的后宫大妃,所以这代表贤妃今天出宫是为了私事,而不是公事?

夫妇二人也是不敢怠慢,李绩一个虚扶,口中赶紧道:“哪里的话,贤妃娘娘莅临寒舍,国公府蓬荜生辉,倒是鄙臣夫妇慢待了娘娘,还请娘娘进府。”李绩夫人则是不用顾忌男女之别,赶紧用手扶住了行礼的贤妃娘娘。

如意笑着道:“世伯,伯母,稍等片刻,今日前来不只是侄女一人,还有一人呢?”然后对着马车道:“娘,女儿扶您下车。”

李绩夫妇才知道马车上还有一人,听称呼是贤妃的娘,也就是武母杨氏。

杨氏在女儿的搀扶下也是走下了马车,然后笑着对着李绩夫妇道:“李大人,李夫人,你我两家多年未见,别来无恙。”

李绩夫人脸色一紧,她看到杨氏就想到了自己当年和落魄的杨氏退婚的情形,现在就有了一些尴尬,想着武氏母女今天不会真的是来兴师问罪的吧,李绩倒是不在意道:“原来是武夫人,是啊,多年未见,还真是岁月不留人啊,当年武大人临终一别后,到现在已将近二十载,还请夫人入府一叙。”

杨氏道:“当年家夫亡故,幸得李大人帮扶才得当处置了亡夫的后事,不然单靠贫家这个弱女子只怕是天大的难事了,只是当时因为家中琐事繁忙,错过了向李大人表示谢意的机会,贫家甚是惭愧,自觉有愧于李大人。”

李绩道:“夫人此话就是折煞老夫了,我与武大人同朝为官,甚为知己,武李两家也算有旧,哪有对武大人后事视若无睹的道理,这都是我该做的,夫人说这些就是言重了。”

李绩夫人也是反应过来,武氏母女这哪有兴师问罪的意思?也就赶紧上前拉着杨氏的手道:“夫人说这些话就是见外了,哪有什么谢不谢的,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要是再这么说反而让我们要惭愧了。”

四人在说说笑笑中就走进了国公府,管家早就有眼色的为主宾准备好了茶水,也就送了上来。

如意也是从随身的侍婢手中接过了一些东西道:“侄女听说世伯身体有恙,母亲听闻后也是颇为担心,所以特意在宫中找了一些上品的高丽参和燕窝之类的补品为世伯送过来,希望世伯能早日康复。”

此时的李绩不说红光满面也是脸色如常,哪有一点生病的样子,但如意也不会揭穿李绩装病的事,依旧当做自己是在看望李绩生病的流程说话。

李绩借病不去紫宸殿议事,明明无病却称有病,往大了说这就是欺君之罪,如意自然没有必要因为这件无伤大雅的小事追究李绩的罪责,这也不是她这个世侄女的来意。

李绩的夫人赶忙起身亲自接过了如意递过来的礼物。

两家人各自都没有了觐见贤妃娘娘的意思,反而更像是出于私交的串门,或者说像是省亲。

坐定之后杨氏和李绩夫妇开始说道两家多年前的旧事,说的是津津有味,完全是多年未见的好友话家常的模样,然后杨氏帽不经意的感慨道:当年恰逢武家发生变故,最终使得长女武顺和李绩家的次子李思文有缘无分,错过了这一份姻缘,是她此生最为遗憾的事,在这件事上面武家多有做的欠缺的地方,这就是对李家的亏欠,说到这里杨氏又是一阵遗憾和惭愧。

眼看杨氏还是说到了当年武顺和李思文的婚事,这也算是说开了两家之间的一个结,总不至于因为此事让两家人心中惴惴不安,一直虚情假意的维持表面关系,不过不同之处是杨氏主动揽过了这件事的过错,把李氏的退婚当做武家的过失,这让李绩夫妇心中的石头落下,因为李氏当年退婚的理由就是:听闻武家失和,门风不正,杨氏现在这么说就代表认可了李氏的说法。

虽然以李绩的地位并不需要把后宫的贤妃娘娘看的太重,但悔婚这种事事关颜面,说出去让身为英国公的李绩也很难提起,少不得有人会说是因为李氏看不上落魄的武氏,所以才会退婚,虽然这也是事实,但说出去不好听。

这件事只能由占理的一方提起,也就是被退婚的武家,现在被杨氏主动提及,两家说开,事情就这么说过去,也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闻言之下李绩夫妇也只能识趣的感慨自己当年很是看好武顺这个孩子,知书达理,文静贤惠,是一个好的操持家的良家,尤其是两个孩子自己两小无猜,相互真心,又说到这事也不怪夫人,夫人是大家出身,处事周到得体,要怪只怪武家之人在武大人亡故后目光短浅,失了家族和睦的本分。

不过事情到现在都已经过去,杨氏说起这件事也不是为了寻根问底而来,事情已然说开也就点到为止,没有必要真的说出一个谁对谁错,正如李绩所言,这世间哪有那么多对错,有的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时候提起李氏当年悔婚之事只怕是杨氏的权宜之计,这是两家人都心知肚明的事。

当年退婚一事本就是李氏对武氏的亏欠,现在杨氏又主动担下了当年李氏退婚的过错,李氏亏欠加亏欠,投桃报李的弥补武氏才是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