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67章 抢担责解后顾之忧 心茫然生大勇若怯

第167章 抢担责解后顾之忧 心茫然生大勇若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苏定方赶紧道:“名振兄何出此言?我只是认为此事因我而起,责任自然在我,如果这个责任我不承担那不成了我是一个卑鄙小人了吗?你只是无辜被我牵连在内,我怎么可以让你遭这无妄之灾。”

程名振明白苏定方说的意思,但这样做在苏定方看来就是在出卖自己的兄弟,所以还是梗着脖子道:“哪来的什么牵连不牵连,我接的是皇上的圣旨,我是这一次出征的主将,出了问题责任自然在我,于你这个副将何干?就算有主犯也是我,你只是从犯。”

苏定方知道自己不能和程名振来硬的,要知道程名振可是敢和太宗皇帝对着抬杠都不怕的人,当年太宗皇帝征高句丽时召集群臣商议征战的策略,程名振所说的都不符合太宗皇帝的心意,这把太宗皇帝搞得颇为恼火,就想责问他,可程名振还是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还说服了太宗皇帝,这就是程名振。

于是苏定方只能委婉道:“名振兄,这不是我想要跟你抢责任,而是要做实际的考虑,朝臣都知道这件事我就是元凶,如果真有不测我又怎么可能躲得过他们的清算?就算是名振兄担了主责,我被朝臣治罪落狱也是必然的事,你说我从军多年怎么愿意在牢狱中了却残生呢?索性倒不如战死沙场,到时候皇上念及我人死为大也许就不会太过追究其他,我也算是死得其所,这对你,对我,对皇上,对朝臣都是一个合适的交代,所以我不是抢你的责任,只是想要自己死的有一些尊严,这样的期望名振兄就不能成全于我吗?”

程名振只是一位武将,哪里比得上苏定方的文武全才,立时就被苏定方说的哑口无言,他知道苏定方说得对,自己就算担了这件事的主责,但苏定方是这件事的起源,也是绝对躲不过被追责,可这么做就是让他感觉别扭,俗话说同甘共苦,作为行军打仗更是这样,难道自己想要和苏定方共苦都不行吗?

想到这里程名振一笑道:“战还没打呢你我兄弟何必说这些丧气话,什么你的我的,娘们唧唧的,一把年纪了,头发都白了,也不怕说这样的话被外面的小子们听到了笑话,你是谁?我是谁?难道还真能输给高句丽不成?不过你既然这样说了我也就认了,但我也有话要说,既然你要担责,那也要担赏,如果这一战赢了我就会对皇上说这也都是你的功劳,我只是“从犯”,你愿不愿意?如果愿意那就按你说的来,如果不愿意那就一切听我的。”

这回轮到苏定方傻眼了,他没想到神经比牛筋还粗的程名振会这么说,什么是粗中有细?这就是程名振作为名将就有名将的道理,可是自己这个副将抢主将的功劳?苏定方也很犹豫。

程名振看着犹豫不决的苏定方叹气道:“诶,我是什么?营州都督,左武卫大将军,你是什么?区区左武卫中郎将,这一次只是惩戒的一件小事,就算有功劳对我来说又能起什么作用?锦上添花而已,对你呢?那就是雪中送炭了,所以你比我更需要这份功劳,不然你凭什么受到皇上重用?还是凭你中郎将的身份吗?那你还是没有资格做主将,一辈子的副将有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我听了你的建议,你也要听我的建议。”

最终主副将二人都被彼此说服,过错抢着要,功劳抢着送。

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治在程名振大军出发之后也是紧张的关注着他们的动向,高尉犁在军中也随时都会安排侍卫送消息给李治,虽然会有随军的信使,但李治等不及。

在此战胜负没有决断之前朝堂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李治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那个安静的皇帝,朝臣似乎也回到了以前的能臣干将,朝堂也回到了以前的各司其职,其乐融融。

只是李治在每天下朝之后都会问内侍监一句有关于高句丽的消息吗?

有的话李治就赶紧看,没有的话李治就沉默的回到后宫。

李治没有打战的经历,不明白打战需要多长时间,他等待结果的每一天都是心焦的每一天,他听着蚊虫的嘶鸣声在催促他,看着头顶的日落日出在追赶他,哪怕是看着阴晴圆缺的月亮李治也没有雅兴欣赏,等待是最难熬的。

李治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之前什么事都是长孙无忌安顿好,不管过程有什么问题长孙无忌只用告诉他结果就行,就算是出了问题也有长孙无忌处置。

而这一战是李治自己力主的一战,是李治“自己的事”,所以操多少心都是李治自己的心,这让李治感觉有些心累,时而急躁,时而茫然,时而患得患失,时而后悔。

有时候他会想自己这么一意孤行对不对,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做之前的皇帝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李治也会想到自己的父皇,人都说虎父无犬子,那自己这个儿子算是什么子?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吗?也许还比不上阿斗?因为汉昭烈帝刘备也只是蜀国的皇帝,自己的父皇却是整个大唐开疆拓土的皇帝。

这样诸多乱七八糟的想法让李治很矛盾。

一个人的心理在一件事决定做之前和做之后是完全不一样的,李治决定出兵之前他以为自己已经坚定了决心,所以他能够在朝堂上和朝臣据理力争,哪怕撕破自己作为皇帝的脸面,但在真正的做了以后李治才感觉到自己当初的那点决心真的太少了,他不但要有决定做什么的决心,还要有做了以后能够承担后果的勇气,而现在李治就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勇气,李治有时候会自嘲,自己还真是空有一腔孤勇啊,也仅有一腔孤勇,如果现在是自己的父皇做皇帝,就不会对这一万人的小战茶不思饭不想外加失眠了。

如意就会劝谏李治道,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先帝第一次打战的时候也不见得不紧张,这是皇上多虑了,还有就是如意说到了她和李治共同经历蝗灾事件的时候,二人随时都面临着流民暴动的生命危险,当时李治还是坚定的站在赈灾现场的祭台上抚慰民心,当时李治死都不怕,又何必害怕现在的失败呢,失败了那就寻找机会重来。

李治想起了自己当年勇敢又怯懦的站在祭台上的样子笑着道:“当时因为有你在身边我才不怕。”

如意也是笑着道:“奴婢时刻都陪在陛下身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