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想不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走到的这至关紧要的一步,舅舅长孙无忌反而是他最大的阻碍,给了他最致命的一击,让他笃定的征讨成了区区惩戒,十万大军成了一万“大军”,什么时候惩戒能和征讨相提并论了?但被长孙无忌“算计”的李治现在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虽然明知道是亏,李治不得不吃。
如意看着李治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但李治心中的憋屈如意又怎么会感觉不到?这是李治的黄连,也是如意的黄连,并且他们两口子已经不止一次的在长孙无忌那里吃到黄连,
如意看着李治只能劝解道:“陛下不要多想了,奴婢以为陛下能做到现在就是往前走了一步。”
李治知道如意想要安慰自己,但如意这么说李治还是不懂。
如意道:“陛下,要知道在现在的结果之前,陛下已经不止一次的想要对高句丽一战,可是几次都没有达到想法,只有这一次算是成功了,虽然陛下预想的征讨成为了惩戒,但这依旧是陛下的胜利,只不过陛下想要走的一步变成了一小步,可这依旧表示陛下走了出去,奴婢以为这就够了,积沙成塔,积少成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能走出一步陛下就是赢了,所以陛下又何必忧虑呢?”
李治想着:是啊,是自己贪心了,从过去的做不到,到现在的做到一点,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也是进步啊,可是想想还是憋屈啊,眼看着胜局在握,结果功亏一篑,这样的落差总是难以平静接受。
陪在一边的苏定方诧异的看着武昭仪,这个女人是会劝人的,她能被李治独宠不是没有原因的。
苏定方本来还在考虑自己该怎么劝李治,毕竟这一次也算是自己的失策,事情都是按照他的计划实行的,只是谁都想不到会被长孙无忌这样扳回一局,硬生生的把征讨变成了惩戒,这让苏定方知道能够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不是徒有虚名。
苏定方看着李治的情绪缓和也是接着如意的劝解道:“皇上,娘娘说得对,这一次虽然差点功亏一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
李治还是不解。
苏定方道:“也许在皇上看来因为士兵人数的减少会降低对高句丽一战的胜率。”
“不是吗?”
李治马上点头,他就是这样想的,打战不就讲究一个人多势众吗?韩信点兵还多多益善呢,这不就是说人越多越好?
苏定方解释道:“皇上,非也非也,兵法之上一千人有一千人的打法,一万人有一万人的打法,十万人就有十万人的打法,并不代表人数少就一定会输,恰恰相反,我认为这倒是我们这一次的优势所在。”
说到战事李治依旧是一个门外汉,苏定方接着道:“皇上知道,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对于征讨高句丽来说,我大唐是长途奔袭,这样对于我们将士后勤的压力会很大,人数越多粮草供给的压力就会越大,所以在先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之后,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就改变了第一次的策略,不再以大军集结为主,老臣以为先帝这样的考虑是合理的;其次正因为出征人数的减少我们反而可以挑选精兵强将,这样即使我们只有一万人,战斗力也会超出寻常士兵很多,这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还有一点,也正是因为我们人数只有一万人,高句丽看我们人少必然会犯轻敌的错误,这样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胜率,皇上以为呢?”
苏定方这么头头是道的一说李治豁然开朗,是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数少也不见得肯定输,马上嘱托苏定方道:“苏将军说得对,这件事朕就交给苏将军了,出征的将士一切从优而择。”
实际上呢,苏定方说人多有人多的打法,人少就有人少的打法,同理,人多也有人多的说法,人少也会有人少的说法,劝人嘛,不会自圆其说还怎么劝人?好歹算是把李治安慰好。
说到这里苏定方又要请辞了,为了避免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惩戒高句丽出征的将士还需要从他经营多年的营州军中选择,苏定方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营州,一直都是大唐和高句丽对峙的前沿重镇,这里的将士对高句丽人最了解,可以知己知彼,这都是他要做的战前准备。
还有一件事,就是要说服程名振,虽然苏定方在朝堂上自称是营州都督的信使,实际上程名振这个营州都督现在还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苏定方卖了......
当然,苏定方也不会突然给程名振一个惊喜,那就不是惊喜,是惊吓了,在他要回去之前他已经把裴行俭派回去先行给程名振说一下这件事,只能是大概的说一下,毕竟在昨天晚上裴行俭就已经出发,今天发生的一些细节以及出兵的准备苏定方都需要和程名振细细商量,因为程名振才是这一次对高句丽一战的主将,苏定方只是副将。
并且苏定方也只是先行离开,李治给他的准备时间是半个月,大军在半月后直接从营州出发,李治安排的粮草也会在这之前到营州和苏定方汇合,一起跟随的还会有来自吏部考功司的考功郎,是否有战功都会经过考功郎在“勋官十二转”中记录在册,这些人都是一次战役的辅助人员。
在营州都督程名振处,自从自己的老兄弟苏定方接到皇上的诏令开始程名振心中一直都惴惴不安,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皇上突然的关心,程名振不知道苏定方默默无闻二十五年怎么就被皇上突然的想起,结果果然没好事,所以程名振在接到来自长安的信后,马上就把信里说的长安城的流言告诉了苏定方,就是不想苏定方介入朝堂皇上和朝臣的乱局。
只是后来苏定方给他送来的信里让程名振有些目瞪口呆,苏定方去了长安以后皇上都没有跟他提起高句丽的事,苏定方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皇上讲故事,这样的结果出乎程名振的预料,但也让他消除了之前的担忧,这样挺好,直到他接到了苏定方说是已经踏上回程的消息,算是彻底放下心来,程名振已经准备好了给苏定方接风洗尘。
然后程名振在城门口满心期待的没有等到自己的老兄弟苏定方,而是等到了咧着个大嘴的裴行俭,裴行俭看到程名振老远就喊道:“督军,督军,我为督军带来好消息了。”
程名振知道裴行俭是苏定方的学生,本来他还奇怪怎么自己只等到了裴行俭一人,苏定方去哪了,他还没问出口就被裴行俭“带来好消息”的消息转移了注意力,他也想知道裴行俭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消息。
裴行俭甚至连马都忘了下,直接在马上就喊道:“督军,好消息就是皇上同意我们对高句丽一战了!”
程名振本来还在等好消息,结果裴行俭的好消息就是这个?自己一直担心的不就是这个吗?苏定方怎么就不顾自己的劝告结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呢?再看着还坐在马上傻笑的裴行俭一脸得偿所愿的模样,程名振气不打一处来,但还是心平气和的对裴行俭道:“守约啊,你先下马来,靠近我一些,我有一些话想对你说。”
裴行俭看着听到消息还异常镇静的程名振,心中感慨“督军果然是督军,听到这个消息还能这么镇静”,一边走下马靠近程名振,然后猝不及防之下就被程名振几个大巴掌罩在脸上,一边打一边道:“我让你好消息,我让你好消息,去之前我怎么跟你说的,告诫你的老师不要介入长安的泥潭,你这个做学生的是怎么怂恿自己老师的?我让你好消息,我看是不是你自己想打这一战!”
一通乱掌把裴行俭打的连连后退,别看程名振是苏定方的上司,但二人年纪相仿,所以平日里程名振也算是裴行俭的半个老师,现在程名振打他裴行俭只能忍着,只是听到程名振最后一句话道:“督军你误会了,不是我要打这一战,也不是老师,老师举荐了督军打这一战。”
“老师举荐了督军打这一战”。
裴行俭一句话又把程名振说愣住了,督军打这一战,督军?自己?
程名振指着自己一脸疑问,裴行俭点头确认。
程名振一阵迷糊,这算不算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自己还劝苏定方不要介入长安的纷争泥潭呢?苏定方怎么反手就把自己给送进去了?难不成浓眉大眼的苏定方把自己出卖了?再看着裴行俭贼兮兮的笑,程名振此时有些想把裴行俭手刃的感觉,把本官的刀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