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朕的太上皇。
李治的话像是一声布帛被撕裂的声音在长孙无忌心中响起,虽然无形无影,但却是二人间能看得见的裂缝。
长孙无忌明白李治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你不是我爹,所以你管的太多了。
这句话让长孙无忌身形一晃,他没想到自己会被李治这样看待,这不是他的心意和初衷,或许真的是自己管的太多了?不然李治不该有这样的想法,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提醒长孙无忌为臣之道,长孙无忌自称舅舅,李治却以朕相对应,就是想要告诉长孙无忌要明白自己的位子,是臣子,而不是替皇帝做主的太上皇。
长孙无忌可以平静的面对很多大臣的指桑骂槐,阴阳怪气,但被李治这么说长孙无忌不知道这是李治的真心话还是气头上的话。
李治说完也不再理会长孙无忌,起身离开了紫宸殿。
门外的内侍监不知道二人在殿内说了什么,看到李治出来就赶紧跟了上去,顺便挥手示意站在远处的内侍宫女收拾殿内的残局。
长孙无忌在李治离开后也是走出了紫宸殿,只是脚步略显蹒跚。
长孙无忌不了解高句丽是李治心中的执念,李治是个听话的孩子,太宗皇帝在驾崩前告诉他要解决高句丽问题,李治就铭记于心,这是他的孝道,还有就是远征高句丽对皇帝的现实意义,大唐从一开始世人眼中的唐承隋制,在太宗皇帝战胜高句丽之后才算是真的天下归心,因为他战胜高句丽就为前隋时期万千远征高句丽的将士百姓复了仇,这是一项功绩,这是太宗皇帝哪怕在西域打几十个国家都比不上一个高句丽的功绩,所以西域可以随便打,东征高句丽太宗皇帝就要亲征,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李治心里,他也希望用征高句丽来证明自己,可惜朝堂从上到下没人支持他这个皇帝,尤其是长孙无忌,所以李治对东征高句丽被阻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加上这一次选择接替太子之事,就对长孙无忌说出了你不是朕的太上皇。
而长孙无忌正是明白东征高句丽的重要性才会阻拦李治东征,一句话,还是输不起,从前隋到太宗皇帝,两朝对高句丽打了几十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次兵败,直接导致大隋国祚破灭,自己也成了亡国之君,即使到了太宗时期,想要东征高句丽在朝堂上一样有阻力和质疑,最终还是如意想到了办法,假借魏征托梦李治的方法,让太宗皇帝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这样让朝臣看到了太宗皇帝东征高句丽的决心,当时太宗皇帝也是在赌,赌自己这个百战将军会赢。
最终太宗皇帝也是得偿所愿,凯旋而归,算是接续上了百姓险些被高句丽打断的脊梁,但长孙无忌知道这样的胜战大唐只是得了胜势,并没有得到胜果,没有伤到高句丽的根基,之后对高句丽只是以小规模的袭扰为主,拖延高句丽恢复元气,在太宗皇帝再次筹集大军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候,太宗皇帝就忽然驾崩了,东征高句丽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现在李治又想承继太宗皇帝的使命继续东征,长孙无忌害怕呀,战争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尉缭子·攻权》中也有言: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意思就是没有能够打赢的把握就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这个道理长孙无忌懂,李治却不懂。
一旦东征失利,百姓好不容易被太宗皇帝接续上的脊梁只怕又要被高句丽打断了,隋唐两朝几十年的时间,两朝的百姓早就和高句丽成为了宿敌,朝代虽然换了,皇帝虽然换了,但百姓却没换,所以两者之间的战争就是在赌国运,赌民心,胜负之势就是此消彼长,长孙无忌不敢赌,他宁愿维持现在的局面,这也是在他心中李治不如太宗皇帝,所以他不想李治误入歧途,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定义就是守成之君,不需要他开疆拓土,万一李治步了隋炀帝的后尘怎么办?结果李治就把不能东征高句丽的怨气怪罪在了长孙无忌身上。
后宫中,四皇子李素节和五皇子李弘共同成为接替太子人选的消息也是让一种妃嫔目瞪口呆,之前大家还在猜测萧淑妃和武昭仪谁会是最后的赢家,没想到会是没有赢家,大家不赢不输,看是都得到了接替太子人选的名声,但都得到了就相当于没有得到,真的到了需要选择太子人选的时候还是少不了你死我活的争夺,所以还是监国长孙大人会玩,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还是在为自己的长孙德妃着想啊。
王婠听到消息则是笑的快要流出了眼泪,她笑李治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还是被长孙无忌算计了,她笑长孙无忌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压根不知道德妃根本不可能怀孕,所以王婠在知道自己和德妃不能怀孕的秘密之后守口如瓶,没有告诉长孙无忌,这就是王婠的目的,她要看着李治和长孙无忌自相残杀。
萧未央听到消息则是长出了一口气,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虽然不是最好的结果,但也不是最坏的结果,自己的儿子李素节本来就没有李弘的可能性大,所以现在看是不输不赢,实际上自己始终落入下风,现在就是赢,之后的事情只要交给王婠,李弘只要能够被王婠的巫蛊之术除掉,那么自己的儿子依旧是李治唯一的选择,萧未央相信自己会是气运之子的,她会是最后的赢家。
消息传到如意的蓬莱殿,如意和姐姐武顺多少有一些失望,她们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但很显然皇上的打算落空了,李弘没有在选择接替太子之人中胜出,而是和李素节并驾齐驱。
这时候杨氏和武顺也已经知道了自己母女当初被武家兄弟二次赶出武家,萧淑妃就是这件事的幕后黑手,是她在背后胁迫武家兄弟才会有了杨氏无家可归的境地,再加上现在萧淑妃的儿子和如意的儿子竞争接替太子之人,这样的新仇旧恨让武顺对萧淑妃恨得咬牙切齿。
杨氏也是叹气,从一开始她就对这件事不抱太大的希望,知道事情不会这么容易的,试问哪一朝哪一代的太子人选会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搞定?不说远的,就说前隋到现在,隋炀帝是怎么做的太子?太宗皇帝是怎么做的太子?李治是怎么做的太子?李忠是怎么做的太子?所以从一开始杨氏就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李治也把事情想得简单,现在事实证明杨氏的担忧是正确的,可是杨氏对此无能为力,唯有一声叹息。
这件事之后的几天李治始终闷闷不乐,上朝退朝也是如行尸走肉般,仿佛朝堂对于李治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人都是需要成长的,都是需要被认同的,没有什么打击比一个人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更大,现在的李治就是这样,貌似他的存在就是可有可无,长孙无忌和大臣们可以同意或者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这个皇帝却不能决定自己的想法,那还要他这个皇帝干什么?李治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漩涡不能自拔,长孙无忌的想法或许是正确的,他害怕李治犯错,但他不应该剥夺了李治犯错的权利。
李治的情绪低落如意也是看在眼中,她想劝李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如意对李治道:“陛下,你是一国之君,奴婢知道从先帝开始就教导陛下为君者要容言纳谏,但这句话并不是说为君者事事都要参看臣子的意见,奴婢记得先帝曾经说过臣子在其位谋其政,皇帝一样是在其位谋其政,二者之间的想法不会一直相同的,就算是先帝当年对高句丽一战大臣们一样有分歧,所以陛下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皇帝与臣子共理天下,而不是臣子与皇帝共理天下,陛下才是主,臣子是辅;还有就是对错总要尝试过才知道结果,陛下如果一直不做,固然不会犯错,却也不会有任何收获,这样畏手畏脚,长孙大人又怎么会认为陛下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呢?所以奴婢以为人生在世就如百舸争流,不进则是退,宁可做错,不可不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才善莫大焉,畏畏缩缩,故步自封只会让陛下站在原地,只有走出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第三步,陛下要有勇气走出第一步,哪怕是错的,陛下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弥补错误,不管陛下做出怎样的选择,奴婢都会一如既往的支持陛下。”
李治恍然大悟,是啊,就算是自己的父皇大臣们一样也会反对,自己何必纠结于此呢?自己一直顾忌大臣们的看法不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害怕成了一个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独断专行的昏君,毕竟第一次做皇帝,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放不开,可是自己的父皇一样有朝纲独断的时候,并不是事事都纳谏,刻意的模仿太宗皇帝是李治的胆怯之一。
还有就是李治一样对高句丽有恐惧,太宗皇帝是马背上的皇帝,他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打破自己的恐惧,破了皇帝东征高句丽不胜的魔咒,他自身有这样的底气,可是李治没有,他没有从军打仗的经历,他的想法来源于太宗皇帝的嘱托,太宗皇帝告诉他要解决高句丽的问题,李治就谨遵先帝遗命,实际上高句丽对于李治就是未知的恐惧,他和长孙无忌一样害怕东征高句丽的失败,在李治心中他一样不觉得自己比得上太宗皇帝,这也是李治的胆怯之一。
综合种种因素,李治看似被朝臣们的意见左右,实际上懦弱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牢笼,从一开始的躲在长孙无忌身后到现在不敢坚持自己皇帝的想法,从谏如流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是李治没有勇气做自己,不敢走出自己独立于长孙无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