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55章 三个人的合纵连横 两皇子的接替之争

第155章 三个人的合纵连横 两皇子的接替之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众人还沉浸在皇后的请罪书上,毕竟皇帝有罪己诏,皇后为什么不能有请罪书?接着又震惊于皇后请罪书的内容,好家伙,什么深感愧疚,什么将功补过,这不就是想要插手今天的接替太子人选之事吗?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皇后现在还是皇后,她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旁人也无可指摘,她想要再收养一位皇子也在情理之中,这就是王婠的高明之处,她并不直接表示自己希望谁做接替太子之人,这是后宫干政,她只说自己希望收养谁,这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思。

至于四皇子是谁,大皇子李忠,二皇子李孝,三皇子李上金,四皇子李素节,五皇子李弘,只是,众所周知,四皇子的生母是萧淑妃娘娘,而萧淑妃娘娘是皇后娘娘多年的宿敌,皇后怎么会想要收养李素节呢?这其中的古怪没人勘破,但皇后的意思大家已经看明白,皇后支持李素节胜出今天的接替太子之人,这对于很多支持萧淑妃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所以刚刚大家还在面对谁站出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问题,现在皇后就做了这个人,虽然皇后只是递交请罪书,也并没有亲自到场,甚至没有直白的说出支持李素节,就好像说了一件完全跟今天没有关系的一个题外话:皇后想要收养四皇子,这看起来只是一个请求。

但就是这一个“请求”让李治黑了脸色,让支持李素节的人看到了希望,支持其他人的人感觉到了不对劲儿,还不等李治对皇后的宫婢做出同意与否的回应,马上就有人站出来道:“皇上,此前皇上因为忧心太子殿下生病之事,提出暂时选定接替太子之人,臣有话要说。”

不等他说完就有人跟着说道:“皇上,臣也有话说。”

“臣有话要说。”

“臣有想法。”

大殿的嘈杂声就像一场来的毫无征兆的雷雨,没有任何前奏直接就进到了高潮。

内侍监无奈之下只能站出来喊道:“肃静!”

喊了一声没用,完全抵挡不住大臣们的踊跃发言,又是接连几声才控制住了局面。

但事情乱成这样也就算是彻底的揭开,大家也都没有了遮遮掩掩的必要,各自站队,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支持李素节做这个接替太子人选的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妇人拜访过萧未央的人,也有支持皇后的人,现在皇后站出来支持李素节,他们自然也会跟着支持,说辞就是四皇子李素节虽然不是皇后娘娘嫡子,却是现在诸皇子之中地位最高的淑妃娘娘生的皇子,以尊卑论,也是最适合接替太子人选的皇子,所以众人支持这个接替之人就是李素节。

这时候开始说身份尊卑,当初李忠上位时说的是立嫡立长,除却皇后娘娘所生皇子皆是庶子,不以身份尊贵论,要是还是按照之前的逻辑,立嫡立长,李忠之下的长皇子是二皇子李孝,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既然没有了立嫡立长的说法,大家自然会支持身份尊贵的正统皇子。

而这恰好也是支持五皇子李弘的人的理由,李义府在李治的暗示下马上也是站出来说自己的想法,论及皇子身份,武昭仪所生的皇子李弘也是正统妃嫔生皇子,一样有资格做这个接替之人。

李义府话音刚落就有人嘲讽道:“难道在中书舍人李大人眼里,昭仪还能尊贵过淑妃娘娘不成?昭仪生的皇子还能尊贵过淑妃娘娘生的皇子不成?”

李义府笑着道:“这只是臣的看法而已,皇上也说了大家说出各自的想法,臣以为,臣子的想法固然是想法,但也只是对这件事的想法,重要的还是要看皇上自己的想法,毕竟我们作为臣子是辅佐皇上做决定,而不是代替皇上做决定。”

李义府这句话可谓是阴险无比,他说明白了大家的想法只是皇上的参考意见,而不是做皇上的决定,如果自己还死咬着他不放就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难道是不认同李义府这个说法吗?是想要僭越?就算为臣者有左右皇帝想法的能力,这句话也不能说到明面上来。

当然也不会有人真的大胆询问:“请问皇上你支持谁?”

按照逻辑皇帝要支持谁就选择谁,作为臣子哪有询问的资格,而李治支持谁呢?众所周知李义府就是代替李治说话,所以哪怕李治不言语,大家也知道皇上支持五皇子李弘。

李义府自然不会是一个人,李治也不可能是一个孤家寡人,所以在李义府之后又是很多大臣站出来站出来支持李义府的想法,这都是支持五皇子李弘的人,大家都知道这是李治的“臣子”。

李素节和李弘就是接替太子人选的唯二之选,没有人会提起什么二皇子李孝和三皇子李上金,李忠尚且有一个皇帝长子的说法,这二人有什么?所以他们从来都不在朝堂的考虑之中。

但不管是支持李素节还是支持李弘大家心中并没有定论,有人看向了坐在龙椅上的李治,接着就隐晦的转移了视线,现在李治这个皇帝也是入局者,而真是能够决定这件事的人只有一个,所有人都在暗自观察着“监国”长孙无忌的动静,他才是能够左右这件事结果的,甚至是对结果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人。

哪怕是作为皇帝的李治,这时候也在看着站在下面的舅舅,这样的感觉让李治如坐针毡,皇帝看臣子的脸色行事,谁做皇帝都会感到别扭,气愤,这时候李治才懂了威生于内,而非表,穿上龙袍不像太子的意思,不是坐在龙椅上就是“皇帝”。

但他也有一些紧张,他希望舅舅能够支持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长孙无忌认同,而不是节外生枝。

这样长孙无忌就成了整个朝堂目光汇聚的焦点,大家都在等待长孙无忌说出自己的结论,是选择四皇子还是五皇子?是选择萧淑妃和皇后,还是选择武昭仪?

整个大唐的局势都在长孙无忌的一念之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