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55章 三个人的合纵连横 两皇子的接替之争

第155章 三个人的合纵连横 两皇子的接替之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个道理放在人的身上也是适用的,此为三足鼎立,比如三国演义,比如王婠、萧未央、武昭仪。

两个人则有主次、上下、强弱之分,比如一开始的王婠和萧未央,比如现在的李治和长孙无忌。

最初的时候,李治偏宠萧未央而冷落王婠,所以萧未央处处占据上风,是为强,王婠虽先为太子妃,后为皇后,却始终不得圣心,面对萧未央的嚣张跋扈恃宠而骄徒有皇后之名而无皇后之实,是为弱,无奈之下王婠只能把武如意隐秘的接进宫作为自己抗衡萧未央的工具,武如意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自此武如意被独宠,萧未央失宠,这种局势在很长一段时间算是王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用一个女人去针对另一个女人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夫妻关系上,为自己的男人找女人,用一个女人去针对另一个女人,这就有问题。

王婠用武如意去针对萧未央虽有无奈之处,也并非她的本意,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她不假借外力就敌不过萧未央,可是这种事就是一柄双刃剑,这就是萧未央说的引狼入室,也是王婠这么做的最大风险,她只是想压制萧未央,而不是培养出另一个萧未央,所以王婠是在赌,这也是王婠一直都希望控制武如意的原因。

结果真的事与愿违,王婠赌输了,武如意真的成长为了另一个萧未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再是王婠能够控制的工具、棋子,最终形成三人三足鼎立的局势。

现在三人中武昭仪算是取代过去的萧未央位置,王婠和萧未央成了两个落入下风的人,所以王婠只能故技重施,联合萧未央抗衡武昭仪,就像过去她联合武昭仪压制萧未央一样,她不得不这么做。

对于萧未央来说,王婠从进入太子府开始就是明争暗斗,因为王婠“抢了”本属于她的东西,所以二人从来都不和,没说不死不休是因为她们的身份不允许她们做血溅五步的事,但恨不得对方早死是她们过去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念头,如果没有彼此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萧未央是绝对没有想过二人会有心平气和的一天,但现在对于王婠的提议她陷入了沉思。

萧未央是有野心的,不然当初她也不会以自己旁系的身份自愿选择进宫,巧合下和如意成为了同期的小宫女,要知道大部分小宫女进宫都是家族的安排,因为对于世家女来说进宫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相比于很大可能见不到皇上一面就沦落成宫女,倒不如安安生生找个安稳人家,萧未央就是不甘于自己的命运才会选择进宫,在这一点上萧未央和如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想要进宫出人头地,稍微不同的是如意是为了自己的娘和武家,萧未央是为了自己,只是太宗皇帝最后一句话就决定了二人不同的命运,如意得以留在宫中,萧未央被分到了不起眼的李治这个晋王头上,所以进宫就是在赌,女人用自己的一辈子赌一个机会,萧未央就是赌输的其中一个。

萧未央是不甘心的,但事情已经这样,萧未央只能认命,却不曾想现实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亦牵涉其中,晋王李治反而不劳而获,成了最后的赢家。

这个消息对于萧未央来说就是最大的气运,是天意,是老天在成全自己,只是这样的喜事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因为太宗皇帝为太子李治选定了太子妃,不是已经把太子妃视作囊中之物的萧未央,而是后来居上的并州王氏嫡女王婠,有多期望就会有多失望,在李治正式成为太子前萧未央一直以为自己会是太子妃,所以她才会跪在祖父萧瑀门前请求祖父在朝堂上支持李治上位而不是李恪,只可惜愿望只实现了一半,李治真的成为了太子,太子妃却不是她,这算不算喜悲交加?

事实上萧未央没有成为太子妃也是代表着关陇士族的崛起,南兰陵萧氏的暂时没落。

对于李唐来说关陇士族是它建国立业的根本,是开国功臣,是这个新国家的利益分配者,不管是杨氏和萧氏并没有什么区别,杨氏是前隋皇族,所以即使吴王李恪性沉稳、有才学,最似太宗皇帝,也不会得到关陇士族的支持,因为李恪的娘姓杨,杨淑妃,而兰陵萧氏是前隋的后族,这时候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还活在萧瑀府中,她是萧瑀的姐姐,关陇士族不支持有着杨氏血脉的李恪成为太子,自然也不会支持有着萧氏血脉的萧未央成为太子妃,更别说萧未央只是萧氏的旁系,而不是嫡系,所以萧未央没有成为太子妃也是理所当然。

生活,付出了并不一定有回报,或者回报不如预期,萧未央没有成为太子妃,却也成了太子良娣,仅次于太子妃,这对比她成为晋王妃不知道尊贵了多少,一旦李治继位她必定是四大妃之一,按理说她应该已经算是实现了自己改变命运的计划,但人的欲望是在于比较的,特别是有太子妃珠玉在前,在萧未央眼里太子妃是自己的,是被王婠抢走的,四大妃虽然尊贵,但对比皇后就差的不知道有多远,所以她不甘心。

只是谁也没想到王婠嫁给李治之后会一直不怀孕,从太子妃到皇后,一直都没有生出自己的孩子,萧未央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这对于她就是一件喜事,萧未央又想到了这是自己的气运,是天意,是老天要成全自己,不然王婠为什么会怀不上孩子?

所以在李治的服丧期结束之后,萧未央立刻联合自己能联合的萧氏叔伯萧锐和襄城长公主,希望推动李治立储之事,彼时皇后无子,萧未央之子李素节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萧未央这么做的确给了王婠很大的压力,但王婠不是一个人,她身后还有长孙无忌,所以王婠和长孙无忌联手炮制了皇后收养太子李忠的事,庶出皇子李忠自然不配做太子,但他做了皇后的儿子就有了这样的资格,这样萧未央为自己儿子谋划太子之位的计划落空,又是一次喜悲交加,又是一次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到这时候,萧未央哪怕有再多的不甘心也要认命了,但是萧未央就是命好,总是会有机会眷顾她,谁都不会想到太子李忠会成为一个疯子,这又是萧未央的气运,是天意,只是这一次她的对手成了武昭仪,不是王婠,并且王婠向她伸出了联手的橄榄枝。

萧未央也没得选,她跟王婠是宿敌,但她跟武如意是更宿的敌,是死敌,二人之间是解不开的仇怨,就算她不为自己的儿子抢太子的位子,也绝对不想让武如意的儿子上位,不能此消彼长,这也是之前几次萧未央明知道王婠是在利用她,她也对如意痛下杀手的原因,这就是死敌。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王婠和萧未央这一对持续十多年的宿敌在如意的压力下迎来了世纪大和解,这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现实,王婠求的是鱼死网破背水一战,萧未央要的是把握机会放手一搏,二人眼下的破局之策就是李弘死,李素节成为李治唯一的选择,办法就是王婠曾经“杀掉”安思定公主的巫蛊之术。

更重要的一点是王婠现在还是皇后,她对太子接替人选的态度对李素节在朝堂上获得更多的支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如果是由她一力主张李素节上位,那李素节最终接替了太子之位,也要念及王婠今天的恩情,就要知恩图报——太子是不能忘恩负义的,王婠也就坐稳自己的皇后之位,哪怕最后李素节做了皇帝,想要让自己的娘萧未央做皇太后,也要妥善安置王婠,这是皇帝的颜面,不然王婠凭什么找到萧未央联合?这是她为自己安排的最后的退路,萧未央也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她得到王婠支持需要付出的代价。

几天后的朝议大会,从上到下,从皇帝到臣子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皇帝有皇帝的想法,臣子有臣子的担忧,内侍们冬江水寒鸭先知,也都是小心翼翼的伺候,深怕一个小闪失就被小题大做。

没想到内侍监刚刚喊完“有事上奏”,朝臣们还在彼此互相看着谁第一个站出来,毫无疑问,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会面对最多的攻击,宣政殿门外响起了“宫婢求见皇上”的声音。

是皇后身边的侍女。

众人不知宫婢所来何意,因为这时候皇后还在“奉旨”闭门思过,宫婢过来干嘛?特别是今天过来,或者皇后也对今天的事有什么想法不成?

宫婢进殿之后向李治跪拜行礼,然后从身上拿出手书一封,对着李治和四周的大臣们示意一下道:“这是皇后娘娘的请罪书,皇后娘娘深知自己在照顾太子殿下上的过失,才引发了今天的波折,皇后娘娘作为太子的娘亲深感愧疚,惶恐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大唐的社稷,所以皇后娘娘希望可以收养四皇子殿下,以备不时之需,皇后娘娘希望皇上能够给皇后娘娘将功补过的机会。”说完就将皇后的“请罪书”举过头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