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有大臣敢在朝堂上明目张胆的说这件事,众人一看,说话的是中书舍人李义府。
听着李义府的询问,长孙无忌和韩瑗、来济等人眉头一皱,李忠得病这件事他们这些重臣都没有提,李义府区区一个中书舍人是怎么敢提的?
不等李治开口,褚遂良就开口道:“市井流言不足信,太子殿下的身子的确有一些微恙,但一直都有御医在诊治,所以这件事不用拿到朝堂上来议,更不用你这个中书舍人妄议。”
李义府笑着道:“同中书大人说的是,太子年幼身体微恙实属正常,但微臣怎么听说太子殿下是罹患失心疯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可不是同中书大人说的微恙,所以微臣才问这件事是否属实。”
褚遂良冷哼一声不再回答李义府的问题,除了褚遂良,长孙无忌、韩瑗、来济等人也目不斜视,没有回复这个问题的打算,这就是长孙无忌的回复,无视李义府的提问,他不回复看谁敢搭理李义府。
李义府倒是不着急,还是笑眯眯的看向四周,只是谁也不想搭理他,就连视线交流都不想有,李义府看向谁谁就马上低头装看不见,李义府看到低头的人还会煞有其事的点一下头,像是打招呼。
可是李义府的作为并不能改变他的处境,如果再没人搭理他,他就需要灰溜溜的自己退下了。
此时一个声音响起:“是,流言没错,太子的确生病了,罹患失心疯。”
众人一看,意外的是皇帝李治回复了李义府的问话。
李义府对此似乎并不意外,接着道:“皇上,臣还听闻,太子殿下之病久治不愈,甚至有了加重的趋势,并且御医曾经说过并不能保证治好太子殿下,治好的可能性也很低。”
李治道:“的确如此,御医是说过失心疯很难被治愈。”
众臣看着一唱一和的李义府和李治哪还不明白二人之中的猫腻,难怪李义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说话,还不怕得罪长孙无忌,原来背后是皇帝在授意,这也解释了外面的流言是谁散步的,居然会是李治自己,众臣也想起了李义府之前的身份:太子舍人,就是李治做太子时东宫内的属官,可惜在李治登基之后李义府并没有得到李治的重用,或者说长孙无忌的重用:吏部一直在长孙无忌的把控之中,没想到李义府会现在站出来说话,看来应该是李治找到了自己的老部下特意安排的。
这就有意思了,长孙无忌作为皇上的舅舅,还是大唐监国,李治不说跟自己的舅舅众志成城,现在反而还会拆自己舅舅的台,这是不是代表皇帝和监国之间出现了分歧?
话已经说到这里,李义府继续道:“皇上,微臣以为,既然太子殿下之病现在已不可控制,倒不如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李治道:“爱卿有什么话可以畅所欲言,我大唐不会因言治罪。”
李义府笑着道:“皇上,臣以为皇上应该在诸皇子当中选定接替太子之人,以备后患。”
这句话李义府不说大家其实也早就听明白,不然李义府说这么多有什么意图?不就想说这一句话吗?换句话说,这是李治借李义府的口说出这句话,可是要知道现在德妃并没有怀孕,所以李治现在说出这句话明摆着就是不想把太子之位给德妃的生的皇子预留呗?皇上应该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可偏偏就是不想那么做,众人偷偷摸摸的看向长孙无忌,此时的长孙无忌脸色已经很难看。
韩瑗看不过去,寒着脸道:“你是什么意思?太子殿下还没怎么样你就想让别人取而代之?你这是想要谋逆还是想要插手皇储之事?是谁给你的胆子这样妄议国事的?”
李义府也是不急,依旧笑着道:“侍中大人言重了,连皇上都说了,我大唐不会因言获罪,侍中大人可别吓唬我,再说了,微臣只是说早做准备,接替太子殿下之人,又不是更换太子殿下之人,一旦太子殿下痊愈,那太子殿下就不用被接替,太子殿下还是太子殿下,微臣何罪之有?”
李义府,史称李猫,对人表面上随和有礼,却笑里藏刀,这时候第一次真正的站在了历史舞台上,这时候他还不是后来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奸臣。
韩瑗被李义府一句话憋得说不出下一句,因为李义府说的的确没问题啊,接替之人,并不是更换,太子还是李忠,现在李忠病重,找一个接替之人于情于理都没问题。
可韩瑗有苦说不出,要是找一个接替之人还用你李义府说?自己不会还是褚遂良不会?都还不是看长孙无忌脸色吗?在长孙无忌心里德妃肚子里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接替之人,可现在德妃肚子里还没孩子,韩瑗总不能说先让德妃娘娘肚子里也许有的孩子接替吧?
可是现在一旦其他人成了接替太子之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太子,但也是最有机会成为太子的人,到时候肯定会有人投靠,就算以后德妃有了孩子,再这样硬抢人家的接替之位,又少不了一番朝堂纷争,所以李义府这么做不但打乱了长孙无忌的缓兵之计,也让看似稳定的朝堂又开始暗流涌动,可是谁又有合适的理由反驳这件事呢?
就看看朝堂,在李义府说完之后已经开始有稀稀拉拉的声音赞同李义府说的话,剩下的人不是不想说,而是还在观望,想要看看李治的意思,如果李治支持这件事,那他们站出来就是奉旨和长孙无忌对着干,如果李治不支持,他们也没必要站出来,都知道李治是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有些朝臣还是不敢太相信他,毕竟对面是长孙无忌,连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都敢杀的长孙无忌。
李治看着下面嗷嗷待哺的朝臣,也知道他们是在看自己怎么表态,但既然走到了这一步,李治就已经下定了很大的决心,就像如意说的,他想要做出改变就必须要走出这一步,这是他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那就没有其他了。
最后李治看向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看着自己的外甥,有点陌生,似乎,长大了一些,眼神坚定了一些,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自己有些躲躲闪闪。
互相凝视一阵后,李治道:“朕以为李爱卿说得对,太子生病不止牵动着诸位爱卿的心,朕也是为父之人,也会担忧太子的病情,但朕同时也是这大唐的皇帝,是这一国之君,太子就是这一国之储君,是国家的根基,为国家未来的命脉,所以太子之事不可不慎重,现在太子生病不见治愈,朕能够理解诸位爱卿的担忧,所以朕以为现在选定接替太子之人是合理的建议和举措,也正如李爱卿之言,接替太子之人只是有备无患,并不是朕想要更换太子人选,一旦太子痊愈,那太子依旧是太子,所以诸位爱卿怎么看?”
李治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也就是说现在可以选定接替李忠太子之位的人选,注意用词,接替,不是代替,太子还是李忠,但大家也明白了一件事,皇上和长孙无忌意见并不同,这看看长孙无忌的黑脸就知道了,所以自己要不要跟长孙无忌对着干?不是白跟,现在是奉旨对着干,有皇帝做后盾。
最终朝堂上稀稀拉拉的赞同声就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的,雨声越来越大,赞同的朝臣越来越多,长孙大人的脸色也像下雨天黑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