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45章 起争执监国责外甥 多指责褚遂良悔过

第145章 起争执监国责外甥 多指责褚遂良悔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刘贤妃和侍女二人的招供算是给安思定公主以及巫蛊之事带来了一个真相,但这个真相只是一个初步的真相,还只是长孙无忌等负责调查的大臣们认定的真相,在这之后长孙无忌等人还需要用这个真相通报皇帝李治和安思定公主的生母武昭仪,查案子还是要以理服人的,能说服李治是重点,说服武昭仪只是为了防止武昭仪不认同这样的结果依旧在李治耳边没完没了的吹枕边风,无理取闹,不然李治死活不认这个结果,一个发回重审长孙无忌就没办法收拾局面了。

这种事通报李治最好的人选自然是长孙无忌,是舅舅也是监国,而通报武昭仪的人选是自己请命的褚遂良,他是柳奭辞任后新上任的同中书门下三品,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他该做的,还有也是因为他和武昭仪二人有旧,长孙无忌也就把这件事暗示在了他的身上,同样作为知晓当年武如意起始原由的长孙无忌虽说不至于埋怨褚遂良当年对武如意的举荐,但冤有头债有主的想法却不可避免,既然这样那褚遂良给自己当年的举荐做出收尾也是合理,万一褚遂良能动之以情说动如意念旧情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褚遂良自己也是十万个如鲠在喉,谁能想到当年的一个无心之举会造成现在的难题?他当年在起居馆做起居使,如意和徐慧作为辅助他记录宫廷内史的后宫女官,的的确确很有能力,褚遂良其人为人正直,自然有功就赏有错就罚,如意和徐慧做的很好所以褚遂良就把二人夸到了李世民的面前,这就是体恤部下的操作。

李世民也不负褚遂良所望,把如意和徐慧册封为了五品才人,这在外人看来就是君臣互相给面子,臣子举荐人才皇帝就奖赏,君臣和鸣,相得益彰。

外人看不到的内情则是如意和李世民之前在桂阳公主府就认识,册封五品才人算是李世民满足了如意的一个许愿,徐慧则是因为自己特别的长相和气质被李世民不动声色的留下,褚遂良以为自己只是正常的简简单单的为自己的治下举荐请赏,打死都想不到这件事后面会有这么多的离奇之事。

到后来徐慧步步高升,先是升迁三品婕妤,后是再封二品充容,这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宫女官的升迁不就这样嘛,即是女官又是妃嫔,先做女官再做妃嫔,宫里的女人就是皇帝的菜园子,只看皇帝啥时候想吃,因此如意和徐慧也是这些幸运的女人之一,无甚特别。

当时唯一的风波也许就是在蝗灾事件之后太子李承乾向皇帝李世民索要武才人之事,但李承乾当年离经叛道的事做的多了,这只是他做的诸多事情中的不起眼的一小件,什么武才人?谁知道是不是太子又一次的神经抽抽?最终也是以如意被出使高句丽而结局,这样风波的源头没了事情也就平息了,武才人也就成了过去式。

这就是历史应该的发展方式,但褚遂良以及其他人都没有能看穿历史迷雾的眼,也就不知道后悔两字怎么写,所以褚遂良不知道自己当时的一个无心之举会给自己造成现在的麻烦。

谁都不会想到被发配到高句丽的武才人还有回到大唐的那一天,并且随之带来了大唐最大的巨变:太子涉嫌谋逆,在这样的时刻谁还会关注一个消失在大家视野中几年的武才人?关注点都在带回消息的晋王李治身上和太子谋逆的处置之上,这是关系到整个大唐的重大变局,任何人在这件事上面都会显得无足轻重,所以武才人重归后宫也依旧是武才人,直到太宗皇帝驾崩,武才人也变成了寺尼明空,到这时候历史的发展依旧正常。

直到武才人再再进宫,直到武才人生了皇子李弘成为了武昭仪,如意才再次进入了褚遂良等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以一种乱了纲常的方式,先帝的武才人成了现任皇帝的武昭仪?褚遂良开始感觉到了这件事的不妥之处,之前也不妥,但无人所知的不妥和众所周知的不妥是不一样的,无人所知的时候褚遂良还能做用掩耳盗铃的做法安慰自己,众所周知的时候这就对褚遂良这个言官难以忍受,言官的清誉是不能有污点的,当年举荐的武如意现在就有成为褚遂良清誉上污点的迹象。

再到后来武昭仪被牵连进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的谋逆之中,再到后来武昭仪生的皇子李弘被传闻皇帝想要让他来取代现在的太子李忠,褚遂良还是李忠的老师之一,还有李治意图升格武昭仪为众人听到没听过的宸妃,位列一品,等比贵淑德贤四妃,随着这一路的风波就是武昭仪越来越大的名气,最终武昭仪曾经先帝才人的身份被揭破,这也打碎了褚遂良自己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他的清誉,有缺了...所以褚遂良一直都是把如意赶出宫的坚定支持者,他想为自己亡羊补牢。

褚遂良最接近成功的就是上一次武昭仪过去的身份被揭破的时候,伴随着李弘取代李忠太子之位失败的冲击,如意被朝臣群起而攻之,眼看就快被赶出宫,褚遂良以及朝臣没有想到一贯柔弱的李治会以册封武昭仪为宸妃和朝臣针锋相对,在这件事情上长孙无忌是所有朝臣的带头人,但这时候舅舅却不想和自己的外甥真的闹崩了,所以长孙无忌退缩了,妥协了,他放弃了自己和朝臣的立场选择与李治各退一步,武昭仪不被赶出宫,李治也收回册封宸妃之命,这样武昭仪被赶出宫的事就前功尽弃,褚遂良心中有些失望,但他还是左右不了长孙无忌的想法,李治是皇帝就是唯一,而不是李治和长孙无忌二选一。

然后就是现在,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褚遂良都有些悔不当初了,都有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切肤之痛,他们谁能预测到武昭仪的女儿,皇上的安思定公主会意外身殁,并且死就死吧,这件事还被李治发现是人为的阴谋,并且牵扯到了皇后以及后宫众多妃嫔,早知道武昭仪会闹出今天的变故,长孙无忌当初打死都不会对李治妥协,哪怕李治会恨他,他也要把武昭仪赶出宫,还搞什么各退一步?

好在这件事现在审出了真相长孙无忌也能对李治给出一个交代。

长孙无忌找到李治的时候李治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这件事的结果,毕竟死的是他的女儿,他现在恨不得把凶手五马分尸千刀万剐。

李治道:“监国可是已经查明此事?加害朕的女儿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朕不会放过她!”

长孙无忌道:“皇上,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安思定公主殿下的死的确是一个阴谋,经过老臣以及诸位大人的调查,也的确算是调查出了结果。”

李治面色激愤道:“是谁。”

长孙无忌道:“就是贤妃刘氏。”

李治一愣,什么刘氏,刘氏当天不就被自己捉拿了吗?让长孙无忌调查此事的幕后黑手,怎么又回到了刘氏的身上?是不是长孙无忌搞错了?

长孙无忌看出了李治的错愕,解释道:“皇上,根据老臣的调查,这件事的确是贤妃刘氏所为......”

长孙无忌把刘氏的作案动机,作案手法都跟李治解释了一番。

李治疑惑道:“你是说刘氏因为武昭仪的儿子有传言会取代李忠的太子之位,所以怀恨在心才会用巫蛊之术加害安思定公主?”

长孙无忌点头道:“皇上,的确如此。”

李治道:“不可能!朕当日亲耳听闻侍女是俸皇后之命寻找荷包,这难道也是刘氏的安排?”

长孙无忌道:“皇上,是这样,刘氏凭借自己经常出入皇后娘娘凤仪宫的机会,假借皇后娘娘之名蒙蔽了侍女二人,这样才会被皇上误会,此事皆有证人证言。”

这样的结果李治难以置信,这完全就推翻了武昭仪告诉她的真相,李治不死心道:“皇后宴会当日昏倒怎么说?她对安思定公主见死不救怎么说?御医怎么说?”

长孙无忌道:“老臣正想跟皇上说明此事,根据老臣以及诸位大人的调查,这些事都是武昭仪的虚妄之言,都不是事实!”

李治愣道:“什么?”

长孙无忌道:“老臣询问了当日所有参与宴会的娘娘,上到皇后娘娘,淑妃娘娘,德妃娘娘,下到各位婕妤,充容,充仪,甚至皇后娘娘为了自证清白,还是亲身到大理寺配合调查,所有娘娘的证词都一致,在宴会当日并没有对安思定公主见死不救,相反,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请来了御医,所以武昭仪见死不救之言不可信,还有就是御医也不能完全确定皇后娘娘当日昏倒就不是一种急症,那只是一种猜测,并不能成为一种证据,更重要的是,皇后娘娘并没有加害安思定公主的动机,皇上,众所周知,皇后娘娘对武昭仪所出子女甚是喜爱,可谓是视如己出,又哪里来的加害的道理?所以臣不得不怀疑这到底是武昭仪失魂后的后遗症还是,居心叵测?意有所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