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恨急!他忽然间不想认输了,他想要鱼死网破了!
正好侍中韩瑗站出来指责如意的罪责,李治“哦”了一声淡淡道:“侍中所言从何而来?”
韩瑗一愣道:“皇上,有流言道。”
李治打断他道:“流言?何为流言?是流言还是谣言?侍中何时认为流言能够上得了台面了?何时仗着区区流言就能在这大唐朝堂搬弄是非了?难不成侍中以往就是在靠流言处置政事吗?如果是这样,看来过往是朕误会侍中了。”
说是误会,却是“误会”过去韩瑗“称职”,这是误会还是指责?众臣不是傻子自然能听出了,所以苗头不对啊,说好的皇上服软了,现在怎么跟侍中韩瑗杠上了?
中书令来济见势不对,也是站出来道:“皇上,流言虽是流言,但也并非无中生有,武昭仪其人的确与流言中的那些事有洗不脱的嫌疑,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巧合,但这么多次说是巧合只怕说不过去吧,所以不得不察,因此臣认为其心可诛!”
李治反问道:“中书令大人也说是有嫌隙,那就是没有切实的证据了,既如此那大人能做出宁杀错不放过的事吗?朕不知道我大唐的《唐律》中还有这样的刑罚,中书令大人可否教我?”
来济顿时语挫,李治这是要死不认错?流言中的那些人死的死,亡的亡,所以李治这是打定死无对证的心思?可是这件事从头到尾也不是一桩经得起验证的案件,但来济也不想否认这件事的真假,因为长孙无忌说的话是皇后对他说的,这能有假?来济有心请长孙无忌和皇后站出来作证,可是这时候把皇后和长孙无忌给卖了,来济没这个胆子,更别说长孙无忌对这件事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的态度,就是不想因为此事影响舅舅和外甥的关系,来济又怎么敢把长孙无忌拖下水?
再者,这件事一开始的打算就是众臣携流言带动的民怨逼迫李治做出让步,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流言是可以杀人的,按照昨晚从长孙府传出来的消息皇上也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今天的朝议大会就是走走形式,怎么就会发生这样的转折呢?李治难道真的毫不顾忌民情民义了吗?
来济不明白就是朝臣的“追杀”和长孙无忌的“沉默”逼迫李治改变了决定,这就是穷寇莫追的道理,他们不该继续把李治当做一个小孩子来看待,李治做太子时可以听他们的摆布,但现在李治是皇帝。
这时候长孙无忌也睁开了一直紧闭的眼,他也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儿,这不是他认识的李治,可以说李治是他看着长大的,李治仁儒,甚至有一些软弱,不该做出这么针锋相对的事,还有就是按照皇后的说法武昭仪昨天已经把孩子托付给了皇后,这也证明了李治服软并不是假的,所以现在李治这么强硬是临时起意了?这并不是长孙无忌想要的结果,他不想李治和自己做出两败俱伤的事。
长孙无忌看待李治是与别人不同的,首先他是自己的外甥,自己的妹妹长孙皇后死的早,当时李治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是长孙皇后的幼子,可以说是没妈的孩子,所以长孙无忌一直都很关心李治,虽然李治一开始只是晋王,并没有太子李承乾的有太子之位的加成,也没有魏王李泰有聪明的加成,李治都是长孙皇后三个嫡子中最不起眼的那个,长孙无忌也都从来没有区别对待过三个外甥,如果不以上帝视角看历史,长孙无忌并不知道李承乾最后的结果,所以他也从来没有把李治当做太子人选看待,他只会认定李承乾一人。
结果后来闹出了李承乾谋逆,李泰涉嫌夺嫡的事,长孙无忌又明白李世民想要三子共存的心理,虽然明知道李治不适合皇位,但最终还是决定扶持李治上位,但同样的,长孙无忌知道李治不适合做皇帝就需要更多的他的监国,其实这不只是长孙无忌的想法,也有李世民的想法,这就是长孙无忌监国的由来,所以长孙无忌对李治一直“管的很多”,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至少长孙无忌帮李治解决了来自宗室的夺权,但长孙无忌不知道自己“管的太多”引发了李治的叛逆,反而以为这是李治在任性妄为,而这个武昭仪就是诱因,所以长孙无忌想要清理掉李治身边的“坏女人”,长孙无忌看似李治的臣子,实际上也是在扮演家长的角色,这其实也是一种越界。
所以李治可以“任性”的选择跟长孙无忌鱼死网破,长孙无忌却不想跟自己的外甥彻底“撕破脸”,这也是长孙无忌一直保持“沉默”的原因,但现在李治选择了一意孤行,长孙无忌就不得不站出来,因为他不想看到李治在做皇帝的路上走错,甚至在错路上狂飙。
长孙无忌道:“皇上,你真的要为了一个女人而不顾及天下民情民义?先帝有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教诲皇上都忘了吗?”
李治道:“监国大人所言甚是,但谣言就是谣言,朕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想冤枉一个好人,监国大人以为呢?”
此时褚遂良站出来道:“皇上请三思而行,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武昭仪所作所为何来被冤枉之说?又算什么好人!”
李治一阵气急道:“那吏部尚书大人说说朕是什么苍蝇?”
褚遂良也知道自己失言了,理是这么个理,但话不是这么说的,有人指着你褚遂良的鼻子说你老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你也忍不了。
长孙无忌接着站出来道:“皇上,无风不起浪,或许流言不能言尽其实,但也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此间种种,皇上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皇上请慎思。”
李治看着自己的舅舅缓缓的道:“这就是朕慎思的结果,谣言就是谣言,如果朕因为谣言而杀人,那朕才是真的昏聩,朕是这天下的皇帝,更应该明白不能让人因言获罪的道理,不管是对朝堂上的诸位大臣还是朕的后宫,朕,一视同仁。”
诸位朝臣看着李治这是死了心的要力保武昭仪,甚至不惜为此正面反驳自己的舅舅,这也算是李治和长孙无忌第一次把君臣之间的分歧公之于众,既然看到了这样的局面很多人又开始隔岸观火,稳赢的锦上添花没添成,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监国和皇帝之间那是人家的家事,自己作为外人不适合掺和,不然人家今天吵架明天和,倒霉的只会是自己这个外人,朝臣都是人精,自然不会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所以一时之间朝堂上竟是一片安静,跟之前纷闹的情形形成了强烈对比,众人的目光也是在皇帝李治和监国长孙无忌之间徘徊,就看事情会怎么发展下去,按照长孙无忌的意思武昭仪就是要杀,李治就是要保,可是李治能怎么保?
长孙无忌怒其不争的看着李治道:“那皇上慎思之下对流言何解?臣等已经无能为力。”
流言总是要解决的,不可能置流言于不顾,但长孙无忌话就是告诉李治你自己搞去吧,臣妾做不到,他尥蹶子了。
李治咬牙道:“朕要告诉百姓,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不会被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左右,朕要破除谣言,所以朕要册封武昭仪为一品的妃嫔,是为宸妃,以安百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