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这些流言对如意造成的影响,就算是李治也有一些难堪,毕竟他可以继承先帝的皇位,但继承先帝的女人这种事多少还是有一些不雅,毕竟都是皇帝的颜面,不管是死了的皇帝还是活着的皇帝,这种事李治又该如何解释?只怕会越描越黑。
果然在流言散步后不久就有大臣在朝堂提出了对这件事的疑义,希望李治对这件事给出解释,如果流言属实,希望皇上把武昭仪重新送回感业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算是成全了先帝的体面,保住了皇帝的颜面,退一万步不客气的讲,只是一个区区的妃嫔罢了,为了皇上的颜面就算让她去死她也要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面对这样的诘难李治习惯性的看向了站在百官之首的长孙无忌,这样的烂摊子李治希望自己的舅舅为自己解决,他这个当事人,他这个皇帝不适合亲自下场,可是李治看了很久长孙无忌都没有反应,还是一如既往的闭眼合目,稳如泰山,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在为李治站台,李治一瞬间恍然大悟,只怕这一次的流言是舅舅对于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教训”,是对自己之前所作所为的回击,所以如意就成了他的突破口,倒也是,自己的舅舅不该对自己的后宫不了解,他早就知道武昭仪的身份,以往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只是把这件事公之于众,李治懂了。
但李治也怒了,他身为皇帝收揽皇权是天经地义,他也给自己的舅舅留足了颜面,所以才会拐弯抹角的采取曲线救国的办法,他一直以为自己的舅舅应该明白自己的苦心,这才是长孙无忌这个监国的责任,但现在的结果是自己被“教训”了,舅舅不但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作为,反而还回击自己?所以舅舅这是不愿意自己收揽皇权了?是想做“权臣”了吗?这样的猜想让李治愤怒,无奈之下李治以身体不适草草结束了这一次的朝议。
可是这件事李治躲得了初一,也躲不过十五,眼看着质疑的朝臣不死心,满堂文武也没有谁愿意站出来替自己扛这件事,李治只能跟如意商量,最终李治对朝臣给出了自己的说辞: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chi)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节选自《立武昭仪为皇后诏》)
这是说李治自己做太子的时候,武昭仪就因为在后宫女官中表现卓著,优异,而自己作为储君,先帝就把当时的武昭仪赏赐给了自己,这个想法的来源还是当年太子李承乾向先帝索要如意的事,当时李治和长孙无忌都在场,现在这就成了李治的说辞,先帝是把如意赏赐给了他。
怎么说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先帝赏赐给太子一个后宫的女官也没必要告知朝臣不是,还有就是先帝已经驾崩,可谓是死无对证,谁又可以求证这件事呢?这件事情算是得以稍稍平息。
实际上李治的这个说辞是说给朝臣听,也是在说给长孙无忌听,李治算是在息事宁人,用这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说服自己的舅舅。
只是这样的说法能够说服朝臣,又如何能够说服长孙无忌?先帝既然把武如意赏赐给了你李治,那她还去感业寺做什么?闲的没事去感业寺体验生活?就是为了留下破绽惹出今天的非议?
李治不知道他这样做反而也激怒了长孙无忌。
按照长孙无忌的想法,不管这个武昭仪在上一次的“皇后弃养”的事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她都切实的影响到了李治这个皇帝,说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的苏妲己都不为过,长孙无忌不想李治这个皇帝被美色所迷惑,长孙无忌要把李治引到正途上来,所以他才想用这样的流言倒闭李治把如意送到她该去的地方:感业寺,如果李治这么做的话,长孙无忌也能既往不咎,这件事就算过去了,长孙无忌认为牺牲一个武如意换李治回心转意,值得,但长孙无忌却没想到李治这么“执迷不悟、死性不改”,所以长孙无忌这个监国也怒了。
结果就是李治的解释不但没有息事宁人,反而引发了冲突的升级,看到这个结果最开心的就是皇后王婠,这就是她想要看到的结果,李治和长孙无忌的自相残杀!还有就是武如意,也别想好活!王婠要让这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付出代价!
新的流言又开始被传播,武如意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当年在做先帝才人的时候就跟废太子李承乾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废太子也曾经向先帝索要过武才人,先帝鉴于此就把武才人发配到了千里之外的高句丽做宫廷使者,没想到武才人居心叵测,后来又蛊惑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李治,得以重新回到了大唐,所以这个武才人从来都是一个心思深沉的女人,一直以来的目的都是为了攀附太子。
还有就是武如意当年和前魏王,后来被贬的濮王李泰之间也有不清白的联系,在当年的高阳公主和荆王等人意图迎回濮王的事件中曾经使用美人计蛊惑皇上,虽然高阳公主等人的这个计划最终破产,但对朝廷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到现在还存在的,甚至在后高阳公主等人谋逆事发后,武如意还意图陪同高阳公主逃出长安城,最终在城门口被禁卫军截回,这样的流言让大家了解当初的事情是这样的?但谁又能知道其中的内情,这就是你看的是事情的实情,却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眼见不一定为实。
接着还有流言,其实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也与这个武如意脱不开干系:武如意的为皇上生出皇子之后就想要沾染太子的位子,所以她蒙蔽了皇后娘娘,有意散步对太子李忠不利的言论,意图用阴谋诡计来离间皇后娘娘和自己养子之间的关系,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所以之前的所有流言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居心叵测的武如意,现在皇上的武昭仪,先帝的武才人。
这些内幕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感情大唐这么多年的是是非非,从废太子李承乾到被贬的濮王李泰,再到成功上位的皇帝李治,这个武昭仪都有参与其中,这么说来还果真是祸国殃民啊,现在又想要再废一个太子,这样的女人让大唐国无宁日,其危害对比当年的苏妲己和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女人又怎么可以继续留在宫中!不但不能留在宫中,还要对她曾经做出的事予以惩戒!
这就是长孙无忌对李治不接受教训的回馈,他给过李治机会,那就是李治把如意送回感业寺,算是长孙无忌对自己外甥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既然李治不愿意,那长孙无忌也就不再客气,他想要让如意死!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又有多少智者?还有一句话:流言猛于虎,杀人于无形,长孙无忌就是要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治既然想用流言达到目的,那长孙无忌就不介意给自己的外甥上一节生动的课,谣言也会起于智者,三人成虎,人言可畏。
伴随着针对如意的流言是朝野对于她这个得路不正的昭仪讨伐声,众人现在已经不只是对她的存在提出疑义,也不再是对李治这个皇帝提出异议,而是不约而同的提出要严惩这个祸国殃民的女人,不但要废黜她的昭仪之位,还要数罪并罚对她除名,不但要除了她现在昭仪的名分,还要除了她在先帝时才人的身份,毕竟这些名分都是要登记在《起居注》的,现在就是要除籍,让这个女人彻底消失在人们的意识里,并且还要除掉这个女人的性命!
一时间杀了武昭仪的说法甚嚣尘上,虽然大家不是在针对李治这个皇帝,但李治看着义愤填膺的满朝文武,终究有了一丝孤家寡人的感觉。
所以,他要“顺应民义”,杀了武昭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