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婠知道如意明白自己的意思,接着道:“说实话,本宫其实还想就怀孕这件事跟昭仪学习一下,不到三年为陛下生了两个孩子,这样的速度在整个后宫都没人可以做到,唯有昭仪,或许这就是陛下对昭仪的偏爱吧,圣人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昭仪可有什么能交给本宫的?”
如意茫然,这种事也能教?但她还是说道:“皇后娘娘有什么吩咐宫婢一定做到。”
王婠笑着道:“哪里的话,只是本宫希望向昭仪学习一下罢了,昭仪两年半生二子,这对于一个女人的身体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本宫以为昭仪要休养一下身体,千万不要落下了病根才悔之晚矣,至于两个孩子,百姓常言,一子一女是为好,本宫深以为然,所以昭仪有两个孩子就够了,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本宫希望昭仪能够谦让几分,多多在陛下面前替本宫美言几句,劝说陛下莅临本宫这凤仪宫,这样也好让本宫抓紧时间孕育皇子,昭仪怎么看?”
如意听着王婠的话,知道了王婠的意思,就是说她有两个孩子就够了,别再有其他了,要把皇帝临幸的机会谦让给皇后,这也是如意求王婠帮忙的代价之一,先是王婠假如有了皇子李弘就要退位让贤,再加上现在如意自己也要退位让贤,给王婠更多的怀孕的机会,但如意没有商量的资本,只能答应王婠的要求,当然这一幕是李治看不见的地方,这算是如意和王婠的一次交易。
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来推动李弘代替李忠太子之位的事,李忠到现在上位太子已经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当时李忠是朝堂众朝臣决定的人选,有自己的太子侍学,有太子三师,这都是当时东宫之争的站队者,都赢得了自己的利益。
特别在高阳公主等宗室诸王倒台之后,这些人都以为自己可以稳坐钓鱼台,因为从现在来说任何人没有一点可以对李忠构成威胁的存在,直到一些流言的散步,大家逐渐开始感觉到了事情的异常。
先是有人说太子李忠经常为自己的三师之一,前吴王李恪表达思念之情,(在当初册封李忠为太子的时候,李恪是他的三师之一),但现在李恪因为牵涉到高阳公主的谋逆事件中,太子还对他念念不忘是何意?是不同意皇上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吗?
再有就是李忠对养母皇后娘娘多有不敬,恐怕是因为出身低不知尊卑贵贱,并且还说李忠性格顽劣难以管束,不好学,不识圣人之道,再结合李忠当初上位时的非议,他本来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庶生皇子,甚至生母刘氏只是皇上太子时期教导房事的一个普通宫人,相当于是普通人家的陪房丫鬟,没有任何品级之上的封号,这样女人的儿子能做太子?甚至是大唐的皇帝?这样不就证明李忠的出身低微吗?这也是李忠当初被人诟病的地方,现在又被人旧话重提。
流言蜚语说来说去,直到皇帝李治和皇后王婠联袂在朝堂上提出李忠不适合太子之位的决议,大家才明白之前的风声都是从这里来的,只是李忠又怎么同时得罪了皇帝和皇后二人大家就不明白了,是什么不满意能够让二人共同做出这样的决定。
对于李忠不能胜任太子这件事,如果是一个朝臣提出这个建议,那就必须师出有名,说出个子卯寅丑,然后交由大家来讨论,可是这件事由皇帝和皇后提出又该怎样看待?
首先就是不能像过去一样直接反对这件事,皇帝是天子,皇后是太子的母亲,他们是太子的父母,如果这两个人都不同意太子继续做太子,那朝臣凭什么反对呢?毕竟这天下就是皇帝的。
但不管怎样,这件事就像惊雷一样震惊了整个朝堂,这才距离宗室的谋逆事件过去没多长时间,现在就要换太子?这风波是没完没了了。
先是李忠的生母,现在的贤妃刘氏,她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宫人,就是因为身体康健才被选为教导李治房事的人,虽然生出了皇子李忠,但按照后宫惯例,皇子的等级是一等的嫡子,皇后所出,二等的庶子,有品级的妃嫔所出,虽然是妃嫔,但背后也都有家族的支持,三等的庶生子,没有品级地位的宫女所出,李忠就是三等的庶生子,本来刘氏也不指望自己和儿子有什么大出息,可是偏偏!偏偏李忠陷入了皇后王婠和淑妃萧未央的东宫之争中,最终被王婠选定成为了皇后的养子,刘氏也是母凭子贵,一跃而上,一步登天,从一个没有身份的普通宫人成为了大唐四妃之一的贤妃娘娘,她的儿子也以一个庶生子的身份击败了淑妃的儿子,成为了大唐的太子,这不合理,但李忠和刘氏没有反抗的能力,他们只能做被别人操纵的傀儡。
刘氏也一直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能忍气吞声的侍奉在王婠身边,按道理来说她是四大妃的贤妃,论品级只差皇后一步,但刘氏在王婠面前却像一个没有品级的宫女一样侍奉,赔笑,在宫里被人嘲笑完全贤妃娘娘该有的仪态,这些刘氏都不在乎,她不管自己过得有多苟且,她只在乎自己的儿子能够坐稳太子之位,而皇后就是这样的保障。
但现在又是怎么回事?刘氏听到发生在朝堂上的消息的时候如五雷轰顶,她不明白皇后怎么会突然有换掉自己儿子太子之位的想法,所以刘氏就想找皇后问清楚这件事,如果是她的问题或者是李忠的问题刘氏都愿意改,只求皇后娘娘收回废黜太子的成名,但是平时把刘氏当做凤仪宫座上宾的凤仪宫侍女现在却仿佛不认识贤妃娘娘,神色冷厉,只说没有皇后娘娘的召见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去,无奈之下刘氏只能跪在凤仪宫门口问道:“皇后娘娘,这到底是为什么啊?不管是为什么请您告诉奴婢啊,奴婢都愿意改,皇后娘娘,请您见一见奴婢吧。”刘氏翻来覆去的都是这几句话,可是没有任何效果,哪怕是在李忠找过来的时候,李忠弱弱的问道:“娘,你怎么了?”十岁的李忠还不太明白自己面临的局面,就像在两年前他不明白自己从天而降的太子之位,刘氏没有告诉李忠怎么回事,而是拉着儿子李忠一起跪在王婠的凤仪宫门口,只求皇后能够看在自己母子二人心诚则灵的份上见一见自己,直到天上可是落雨母子二人还是跪在这里,刘氏顾不得自己的仪容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李忠的身上,但依旧没有听到王婠的召唤。
在刘氏母子二人长跪凤仪宫的时候,德妃长孙正好过来,她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得到了长孙无忌的知会,想知道皇后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没有提前告知长孙无忌?德妃过来就看到了跪在这里的刘氏母子,冷哼一声“痴心妄想”,德妃一样看不上刘氏一步登天的模样,但现在她还没有孩子,李治和王婠废黜李忠的事,那就不是德妃和长孙家的机会,所以德妃就算她不愿意也得管一管,但不妨碍她送刘氏母子一句痴心妄想,她们配不上。
长孙德妃进去的时候站在凤仪宫门口的侍婢还想挡一下,只是一句娘娘还没有说出口就被德妃冷眼盯着看道:“你敢阻我?”
侍婢赶紧退去,连连道:“奴婢不敢,奴婢不敢,奴婢为德妃娘娘引路。”就连王婠见到长孙德妃都要陪着笑,上行下效,凤仪宫的宫女更不敢对德妃多事儿,这样凤仪宫的门口就只剩下刘氏母子儿子跪在蒙蒙雨雾中。
而对于德妃的来意王婠早就有预料,她肯定不会说自己是对她和长孙无忌有了戒备之心,所以才会故意疏离他们,王婠知道德妃早就对自己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现在只差一个儿子,这也是王婠对如意说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的原因,她必须在德妃之前怀上李治的儿子,之前是在跟萧未央比赛,现在是在跟德妃比赛,但假如德妃怀孕王婠就真的没有机会了,王氏不可能会是长孙氏的对手,以现在长孙无忌权倾朝野的态势,德妃一旦怀孕,那太子必定就是德妃的囊中之物,王婠的皇后之位只怕也要拱手于人,所以王婠早就为德妃准备了一套说辞,只说都是皇上的意思,王婠嫁夫随夫,并没有其他意思,德妃自然也看出了王婠的敷衍,但王婠不说她也没有办法,这样只能不欢而散,王婠在德妃离开后脸色也是阴晴不定,她不想得罪长孙无忌,但是长孙氏不该觊觎自己的后位,德妃一贯以来的目中无人她可以忍,但她只有皇后这个位子了,长孙氏不该抢!
而萧未央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连声怒骂王婠这个蠢货,她早就说王婠把武如意接进宫就是在引狼入室,王婠不信,现在更好,别人不知道王婠的心思,但萧未央作为跟王婠斗了十年的人,自然知道王婠的想法,所谓罢黜李忠,那上位的一定就是武如意的孩子李弘,这就不只是在引狼入室了,而是开门揖盗,在萧未央看来王婠已经是蠢货到不可救药。
至于武如意,那就必定是对自己的报复了,从始至终,从进宫开始,武如意就是萧未央对手,所以这一次就是卷土重来,但如果武如意的儿子真的坐上了太子的位子?想到这里萧未央气得不行,毕竟这是她的儿子当初错失的东西,并且始作俑者就是王婠和武如意,这还真是新仇旧恨,有仇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