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只有共患难,没有同享福,也可能是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世间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没人能想到大唐朝堂会在荆王李元景和高阳公主的谋逆事件之后紧接着就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皇帝和皇后联袂提出废黜东宫太子李忠的事,这才安定了几天?只怕那些被要求自裁的宗室诸王尸骨还没有凉,估计流放岭南的那些罪臣还没有走到地方,但就是这样的情况,李治就提出了废黜太子李忠,这还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不知道有多少大臣心中有这样的感慨。
但事实是,作为皇帝和皇后提出废黜李忠就是很多人的不甘愿,这么多人围绕李忠明争暗斗,争权夺利,李治说换就换,这不就相当于地里的苗大家种了很久,李治过来一句话就要除掉么?试问这谁能接受?可是李治才是这块地的主人,大家都只是佃户,佃户怎么能有恰当的理由阻止这件事呢?这就是最大的难题。
当然,还有另一个事实是这个难题并不牵涉到所有人,还有很多站在周围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其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也有上一次争夺太子之位的失败者,也就是觊觎这块地的佃户,还有一些就是意图借势捞一把的投机者,这就是朝堂,长孙无忌势大也不会所有人都唯长孙无忌是从,不然也不会出现现在的难题,李治的想法早就被朝臣不约而同的意志否定了。
所以在李治提出这个难题之后,有人想要解题,但解题有解题的不同方法,比如身为监国的长孙无忌,他不明白李治怎么会突然间有了换太子的想法,但长孙无忌作为监国他并不想李治做出这样随意的举动,并且他还是李治的舅舅,是李世民亲命的托孤大臣,他更不想李治做一些荒唐之举,长孙无忌到现在还以为这是李治一时的任性之举。
还有人则想到另一个可能,俗话说不破不立,不废不立,李治身为皇帝既然提出了废黜太子的想法,那就说明李治心里已经有了替代李忠的人选,这就是不废不立,废一个才能立一个,眼看李忠面前的“忠臣”已经坐满,自己几乎没什么机会,既然这样那自己迎合李治的想法是不是就会有从龙之功?这是一次冒险,需要思考的就是值不值。
此时的左相府邸,长孙无忌的书房之内,眼下这件事他需要深思熟虑,长孙无忌不是曹操,他面对的也不是汉献帝,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所以他不想自己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想做权力上架空李治的权臣,李世民以国士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就会以国士报之,他会遵从李世民的托孤遗命,好好辅助李治,甚至好好培养李治做一个好皇帝,这也是长孙无忌即使不同意李治换太子的想法,也没有在朝堂上站出来反对这件事的原因,他想要为李治保留身为皇帝的颜面,如果能够私下解决此事就是长孙无忌更好的选择,他想要李治知不可为而退,所以一开始长孙无忌就安排德妃去皇后王婠那里打听这件事的根由,如果能说服王婠退出这件事,长孙无忌相信李治一个人也就不会再做坚持。
但长孙无忌没想到德妃在拜访王婠之后只得到一个王婠嫁夫随夫的敷衍说法,长孙无忌感觉到王婠已经有了失去他控制的迹象,并不像以前一样唯命是从,长孙无忌不想想这是不是德妃长孙氏的目中无人给到王婠的压力,所以王婠才会为了自保选择摆脱长孙无忌的影响,不过就算长孙无忌知道也不会改变让德妃进宫的想法,王婠生不出孩子,长孙无忌也不想这大唐的江山落到外人的手上,这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江山,既然这样,李治和德妃生出的孩子接着做皇帝,这还是李氏和长孙氏的天下,岂不美哉?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既然王婠这条路现在走不通,长孙无忌就想换一个想法,所以他邀请了吏部尚书褚遂良和兵部尚书李绩前来府上议事,这三人俱是李世民驾崩前的托孤之臣,长孙无忌就想邀请过来,但等了一会儿只有褚遂良前来,另有李绩府上下人前来说是李绩早早的就出城打猎去了,并不在府上,所以不能前来。
褚遂良听着这样的话脸色不渝道:“他这是上位司空就开始目中无人了吗?连我等皆是先帝的托孤之臣都不入法眼了。”
不怪褚遂良对李绩多有怨言,他和长孙无忌、李绩三人同为李世民病榻前托孤之臣,本该为一体,共进退,可是李绩总是飘忽在二人之外,虽然很多时候都会站在支持长孙无忌的一方,但私下在私交上却不会有更多的来往。
特别是在吴王李恪因为被牵连到荆王的谋逆之后,李绩就上位司空,成了替代李恪的人,按理说这样的三人托孤组合一起商议一件事是应该的,但李绩还是以前的老做派,所以褚遂良不满意李绩的话就说出口。
长孙无忌也没有多说,可是李绩没有过来,本来的三人议事成了他和褚遂良二人议事,这能讨论出个什么东西?在和褚遂良商量一下之后,长孙无忌就安排人去请门下省和中书省的两位首官,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这样凑齐了四人一起来商讨应对李治和王婠换太子这件事。
几人坐定之后,侍中韩瑗就先是开口道:“皇上也太是胡闹了,东宫太子作为国家的根基,事关江山社稷,岂能如儿戏一般说废就废?众朝臣怎么看?天下百姓又怎么看?这不是视民情民义于无物吗?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要阻止皇上做这件糊涂事!”
中书令来济犹豫一下道:“各位大人,不知各位大人怎么看这件事,但我听说已经有流言,说是皇上只怕是不废不立,明面上看是想废黜李忠殿下的太子之位,实则是想换掉东宫人选,不知各位大人可有耳闻?”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皆是微微点头道:“不错,我们都听到了这样的传闻,并且我也有这样的猜测,只怕皇上就是因为心中有了自己的人选才会提出这件事。”
侍中韩瑗吃一惊道:“什么?现在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流言?这还只是皇上刚刚提出这件事就开始流言四起,如果真的要做出这件事,难保不会引得朝堂动荡,民心不稳,各位大人要慎而重之啊!”
褚遂良叹口气道:“李忠殿下太子之位初立不到两年,皇上说废黜就废黜,这不就是朝令夕改吗?我们岂能纵容皇上犯这样的错误?所以长孙大人才会把诸位大人召集起来,共同商议这件事的应对之策。”
来济和韩瑗齐声道:“不知左相大人有何高见?”
长孙无忌道:“眼下的情况是我们并不能直接去询问皇上做这件事的意图,或者去指责皇上和皇后的欠妥,所以对着干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这才是这件事我们的难处。”长孙无忌说了自己的想法:作为臣子他们不可能对皇帝提议的事直接就是说“不”,就算李治废黜李忠的太子之位是想另立他人,可是他们怎么去问李治想册封谁?怎么问都不合适。
褚遂良皱着眉头道:“长孙大人,按你的意思就是说皇上想要废黜太子这件事我们还不能明着反对?”
长孙无忌点头道:“太子是皇上和皇后的儿子,太子的皇位也是皇上的,皇上把皇位给谁是皇上的权力,我们又能如何反对?”
几人都是面色严峻,但又是一阵叹气,长孙无忌说得对,天子传承是皇帝的意愿,不是臣子的意愿,没有谁敢说一个皇上不喜皇后不爱的太子能坐上皇位,可是如果这样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件事?改变李治的想法?那这件事不就是无解么。
褚遂良道:“既然这样,左相大人召集我等想必是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长孙无忌点头道:“我认为皇上想要废黜太子也许只是一时冲动,或者暂时被蒙蔽了神志,只要我等能够陈清利弊,皇上会有所考虑的,再不济,这件事就拖着吧,拖到皇上想明白。”
来济道:“左相大人的意思是我等联名上书皇上陈情此事?”
长孙无忌点头道:“为今之计我们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有联合众朝臣对皇上陈情上书,希望皇上能够容言纳谏,接受我们的意思。”长孙无忌这是想要用朝堂的压力迫使李治改变主意。
褚遂良三人都是点头认同这个办法,随即来济和韩瑗道:“那我们就先去和其他大人联络此事。”随即告辞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