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20章 诛谋逆左相尽杀绝 武昭仪有女安思定

第120章 诛谋逆左相尽杀绝 武昭仪有女安思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可是李恪的一贯思想就是不争就不会落入下风,这也是从他的母亲杨淑妃就开始的教导,杨淑妃自己就是在太宗皇帝的后宫韦贵妃和阴德妃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这样置身事外,明哲保身;李恪在李承乾谋逆的事发后想跟李泰争夺的时候杨淑妃也是这样劝儿子的,李恪在知道自己没有希望之后也是这样的选择,置身事外,明哲保身,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了杨淑妃和儿子李恪的生存法则,所以李恪才会对荆王和高阳公主支持也是不支持,荆王和高阳公主一直都没有想明白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李恪总是在需要用力的时候撤梯子,不知道这就是李恪的为生之道。

但是现在,眼看荆王和高阳公主犯了错,失了势,这是李恪绝对都不想出现的结果,否则最终的结果就是他独自面对长孙无忌,独木难支是必然的,荆王和高阳公主曾经面对的局面,面对的难题就是李恪一个人的麻烦,李恪不想湿了身,不争就是他的生存法则,所以李恪需要荆王和高阳公主存在,并且继续存在下去,李恪想保住荆王和高阳公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恪现在并不明白荆王和高阳公主到底做了什么,以为只是缺席朝会,擅自离开长安这件事,这在李恪看来不是什么大的罪责。

并且想要保住荆王和高阳公主的并不只是李恪一个人,因为这是整个宗室的事,宗室诸王虽然被高阳公主称作是缩头乌龟,但他们不是不明白事儿,一旦没了荆王和高阳公主,宗室三巨头就等于失了两巨头,那他们还玩什么?这是整个宗室的危机,为今之计就是集合起来保住二人,没有人能想到平时不算团结的宗室在这个时候居然开始空前团结起来。

所以荆王和高阳公主的问题李治还没有开始深入调查,宗室前来求情的人就快要踏平李治紫宸殿的门槛子,只说荆王和高阳公主有什么苦衷,或者只是一时糊涂才会犯了错,还是希望李治能够从轻发落,他们因为和长孙无忌的敌对关系,不想这件事求到长孙无忌面前,就想直接走通李治的想法。

可是他们不明白什么叫过犹不及,弄巧成拙,宗室夺权本来就是李治心底的一根刺,所以他才会对李泰回归的问题冷淡处理,李治本来认为从头到尾或许只是荆王和高阳公主的问题,他也只想对此二人做出处置,但是现在宗室之人纷纷来为二人求情,让李治有了一种错觉,仿佛荆王和高阳公主并不只是二人,而是很多人,这也让李治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难怪高阳公主等人能够屡败屡战,原来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这样的胆寒之下,李治决定重拳出击。

长孙无忌也没有想到宗室会有这么多宗室之人逐渐入局,但这件事现在就像一个被戳破的浓疮,已经没有了挽回的可能性,过去大家还能虚与委蛇,面和心恶,维持至少面子上的体面,但现在这个浓疮已经被戳破,长孙无忌和李治都没有办法,现在能做的唯有彻底清理掉这个浓疮和浓液。

求情的诸多宗亲也没有想到他们的举动会这样被李治误会,可以说是他们一手把这件事推向了失控的边缘,彻底引爆了宗室和皇帝以及长孙无忌的战争。

长孙无忌在知道李治重拳出击的想法之后,立刻开始调查高阳公主和荆王这些年的罪状,既然想要重拳出击,没有一个做够分量的罪责是拿不下他们的,长孙无忌为此罗列了很多的罪责,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抢占百姓田舍土地,纵容家仆在外生事端,在坊间恶名远扬,还有府上豢养昆仑奴和吐蕃人,这是不是想跟异族勾连,其实这些人都是高阳公主为了缓解自己对文成公主的想念才爱屋及乌,还有就是高阳公主当年意图操纵东宫太子的人选,可是这件事试问哪个朝臣没有参与过?

这都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罪状,那就是意图谋逆,证人是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大家这才知道长孙无忌这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什么抢占百姓田舍土地,欺行霸市,纵容家仆,就问谁家没有这么做过,作为大唐的权贵谁家不欺负几个平头百姓,就算你长孙无忌家能例外?或许有例外,那就是当年的魏征,但不是任何人,至于豢养昆仑奴,这样的行为在长安城可是一个流行事物,并且大家还会用自己的豢养的昆仑奴来比个上下高低,这都是长安城公开的秘密,这能算是罪状?还有高阳公主府上的吐蕃人,自从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之后,两国一片和谐,交流日盛,吐蕃多有学生来长安城学习,这些学生也多会参加城内有头有脸的人的宴会,高阳公主因为文成公主的原因对这些吐蕃学生也就多有另眼相看,这不也是明摆着的事了?现在长孙无忌居然能罗列这样的罪状?这在宗室当中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齐齐言长孙无忌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至于高阳公主和荆王的谋逆之举更是无稽之谈,什么房遗爱指证,孤例不证,如果因为一张嘴就能指证别人谋逆,那大家什么也别干了,就等着被小人指证吧,大家都入狱赔罪吧。

长孙无忌的调查就被卡在了这里,一开始只是看热闹的众多朝臣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都只是看一看热闹,顺便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不成想就围观出了李治上位以后的最大的一次事件,一个大案,本来大家都以为只是荆王和高阳公主的失臣之举,没想到不是失臣,而是逆臣,谋逆!

还真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大唐皇家的谋逆可能会迟到,但肯定不会缺席,从隐太子李建成开始,到废太子李承乾,再到现在的高阳公主和荆王李元景,三个皇帝,三次谋逆,这样的自相残杀还真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

就这样,长孙无忌对高阳公主和荆王的调查审问足足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期间长孙无忌又为高阳公主添加了一项罪名,高阳公主意图加害皇上的昭仪武如意,以及昭仪肚子里的孩子,并且还邀请如意作为证人来配合调查,这件事是高阳公主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来的,没人可以为此辩驳,就算如意如实的讲清了当天发生的事也无济于事,如意本来对李治和长孙无忌说高阳公主并不是真的想要害她,只是想要用她来要挟李治离开长安,并且在这之前高阳公主还对她进行了保护,但这样的说法都被李治和长孙无忌有意无意的忽视,他们认为追杀如意的人就是高阳公主的安排,或许那些人并不是在追杀如意,就是想要绑架她,一切就是高阳公主为了达到逼迫李治的目的,这也恰好让萧未央达成了嫁祸给高阳公主的目的,如意还想为高阳公主多说几句,可是看到李治不耐的表情,她顿时明白了李治的心意,或许高阳公主的命运是君叫她死,她不得不死,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意也就不再多言,但她始终不认为追杀自己的人是高阳公主的安排,并且这还是萧未央亲口承认的事,李治可以忽略这件事,但如意不会,她还是要跟萧未央复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在这件大案被调查的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如意也在宫里正常的分娩,她生了一个女儿,是为子女双全,她的儿子李弘在如意进宫之后她也从皇后王婠的寄养中要了回来,当初她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把自己的孩子留给了皇后,在如意回宫之后她也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被王婠照顾得很好,能看得出王婠是真的喜欢这个孩子,也是真的把这个孩子当做自己亲身的养,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王婠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用李弘来代替李忠的太子之位,所以她可以说是把自己的所有心血都用在了李弘的身上,这也是她想要杀掉如意的原因之一,但事实就是如意活着回来了,并且还想要要回孩子,王婠不想还给她,但她已经明白,就算自己不给,有如意在侧自己现在也做不了李弘的亲娘了,只能含着眼泪把李弘还给了如意,这样如意就有一子一女围在了身边,儿子是李弘,女儿就是新出生的历史上很有名的武则天大女儿:安思定公主。

至于长孙无忌,在跟宗室长久的焦灼之下,朝堂甚至出现了一些动荡,长孙无忌不能再等下去,无奈之下他就有了一个心思,那就是赶尽杀绝!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治也没有了太多的选择,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皇位的威胁正在日益逼近,也就默认了长孙无忌的想法。

赶尽杀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