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啦

繁体版 简体版
下书啦 > 武则天新史:仕女长歌:唐朝的女人 > 第120章 诛谋逆左相尽杀绝 武昭仪有女安思定

第120章 诛谋逆左相尽杀绝 武昭仪有女安思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高阳公主和荆王代表的大唐宗室与监国长孙无忌的仇怨也不是在一天两天形成的,可谓是积怨已久。

从表面来看,是宗室宗亲和长孙无忌在治理朝政上的分歧,不管是在对内还是在对外的处理上,双方都有不同的想法,最初是因为高阳公主希望迎回自己的挚友文成公主的事,结果被长孙无忌否决,然后又是东宫太子的人选问题,高阳公主支持淑妃萧未央之子李素节,而长孙无忌则是支持皇后的养子李忠,最终还是长孙无忌占了上风,再然后就是高阳公主想要谋夺房遗直梁国公的爵位,眼看高阳公主胜局已定,不成想被长孙无忌反败为胜,再就是最近的魏王李泰回归长安的事,这已经是高阳公主和荆王的图穷匕见,没想到李泰居然被长孙无忌和皇帝“所害”,在这样的揣度之下,高阳公主和荆王就选择了鱼死网破之举,做出了逃亡之事。

从根由来看,宗室宗亲在太宗皇帝在位时都以皇帝为尊,但在太宗皇帝驾崩之后,面对柔弱的皇帝李治,作为宗亲都想“帮助”一下李治,都想分润几分皇帝的权力,也就有了宗室在外面胡作非为的事,说到底就是没有把李治这个新皇帝放在眼里,李治的分量不够,尤其是作为李治长辈的荆王等人,都想对这个新皇帝指手画脚,太宗皇帝认为对李治皇位最大的威胁是同姓之人,太宗皇帝也是因为这样的顾虑才会在托孤之臣的安排上没有选择任何一个宗亲,而是选择了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绩三人,这样的想法自然也延续到了李治的身上,这对李治来说就是皇位的威胁,所以李治会依靠长孙无忌这个监国来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宗亲和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分歧实质上是宗亲和李治这个皇帝在皇权上的分歧。

而为什么最终是荆王和高阳公主成为了这个出头之鸟呢?

说起来有意思,荆王想要作乱是因为荆王李元景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了自己手持日月,荆王以为这就是他天命所归的印证,所以他就有了这样的心思。

高阳公主参与这件事是因为高阳公主一直都是宗室宗亲中最有权势的那个人,她的霸道横行是从太宗皇帝时就开始的,这其中有太宗皇帝对这个“最类己”的女儿的钟爱,也有对于从她身边夺走文成公主的亏欠弥补,所以后来在松赞干布死后,朝廷明明有可以接回文成公主的机会却被长孙无忌否定,这样高阳公主和长孙无忌就成了仇敌,再加上位置上的天然敌对,高阳公主也就成了宗室对抗长孙无忌的代表。

但事情发展到了现在,高阳公主和荆王可谓是输的一败涂地,最终被迫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要逃亡,只是如房遗爱所言,逃亡并不是高阳公主和荆王计划内的选择,而是被逼无奈之下,迫不得已之下唯一的选择,是最后一条活路,可是逃又能逃到那里?二人就连长安城都没有逃出去就被李治“请了回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闹剧,从这一点来看,心高气傲的高阳公主和历久弥坚的荆王比之当年的闹剧齐王李佑强不到哪里去。

只是眼下就算高阳公主和荆王有了失臣之举,也不代表他们就有了不臣之事,其中内情还需要按律勘验审查才能定罪,律是长孙无忌刚刚亲自审查修订的《唐律疏议》。

律法是一国之根基,但因为种种原因,大唐自李渊建国以来都没有一部统一的国家立法,而是沿袭前隋的《大隋律》,这也是世人以为大唐唐承隋制的原因,在太宗皇帝上位后,又因为对外连年征战,立国法这件事也一直被拖延,直到李治上位之后,大唐朝内才有了短暂的安定时期,国境四野还算安定,皇帝也老实守成,没有一些新皇帝的各种奇思妙想瞎折腾,这也为长孙无忌筹划立国法创造了机会,《唐律疏议》就这样应运而生,这一部律法可谓是长孙无忌辅政之后的心血所在。

所以李治名义上是请荆王和高阳公主入朝议事,但却并没有真的议事,涉及到不臣和谋逆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哪能三下五除二就能得出结果,再者因为“请”二人上朝,今天的朝议已经被拖延了太长的时间,现在二人业已经到位,李治也就没必要让大家再跟他等下去,还有就是内侍监在皇后亲自接如意回宫的时候,他就赶紧给李治送过来武昭仪已经回宫的消息,内侍监知道这件事的轻重缓急,也就不敢耽误,因此李治哪还有继续朝议的心思,他想赶紧去看看几个月未见的如意,以及她肚子里的孩子,现在不管是谁都没有如意这样让李治上心。

于是李治安排人“礼貌”的送荆王和高阳公主回到自己的府邸,并且还贴心的安排了人手对二人加以保护,在“无故离开长安”的事情被监国长孙无忌查清之前,荆王和高阳公主等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府邸等候皇帝的发落。

其他还在翘首以盼的众臣没想到这件事就这样被李治重重拿起轻轻放下,这又是禁卫军请人,又是所有人都等在这里,这件事就这么处理了?但还是有了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而此时同样身为宗室宗亲的吴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等人也感觉到了这里面的异常,他们一样不明白荆王和高阳公主的突然离开是为什么,又为什么会被李治软禁在府邸,但这其中透露的诡异气息让宗亲诸人心中有了很多焦躁。

他们猜想这件事一定跟前一段时间的魏王李泰有关系,先是高阳公主等人代表宗室向皇陈情,希望濮王李泰能够回朝效力,但是李治对这件事一直态度暧昧,所以这件事就被拉扯了很长时间,却没人想到这件事的结果是以李泰的突然薨逝收场,紧接着就是荆王和高阳公主的擅自离开长安,这一前一后怎么可能会没有联系?

但是对于吴王李恪等李氏宗亲来说,他们一点都不希望荆王李元景和高阳公主发生什么不测,不止因为荆王和高阳公主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荆王和高阳公主也是宗室宗亲中最有权势的人,荆王是跟太宗同辈,代表的是宗亲中的老一辈,其中还包括江夏王李道宗,高阳公主虽然是身为女儿身,但她在太宗活着的时候就是最受尊宠的公主,嫁的也是德高望重的宰相房玄龄家,可谓是整个宗室中最有权势的人,并且因为她公主的身份,高阳公主身边还有很多同样身份的公主,这也就连带了很多像是房遗爱这样的驸马都尉,再加上在李治上位后被委以重任的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长公主高阳公主这三个人就是能够代表宗室的三驾马车。

只不过区别在于吴王李恪一直都是安分守己,并不想参与到荆王和高阳公主的谋划当中,也就一直对二人若即若离,这就是存在于宗室当中的分歧,李恪并不想像荆王和高阳公主一样激进,但李恪也不是一个傻子,他看得见宗室和长孙无忌的争权夺势,也看得见宗室在和长孙无忌的对抗下落入下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